Day 11 时间的剖面,原节子的微笑

“我时常觉得,只有我们懂得了如何面对这种人生注定黯淡的时刻,才能咀嚼出活着时更丰富的滋味。”

《晚春》剧照|来自网络
《晚春》剧照|来自网络

和电影生活在一起 第11天


2016年12月13日 星期二
片名:晚春 导演:小津安二郎
南京,家

窗外下了一整天的雨,像个看小津的日子。下午四点,天色愈暗,寒意渐起,坐在沙发上,就有一种人们常说的小津的“枯寂感”。小津的电影,枯寂感或许有,但绝非干枯,正相反,其实十分饱满。像《晚春》,何止饱满,简直热烈。

想起来,《晚春》是小津作品中看过最多的吧。看到现在,会单纯欣赏它的节拍。最百看不厌的一场戏,是原节子(女儿)和笠智众(父亲)去看能剧的场景。舞台上是能剧表演,观众席上坐着父女二人,以及传言要与父亲结婚的邻座的女士。远景、中景、特写反复切换,用剪辑将内心情感推向高潮。26个镜头无一镜是废语,无一秒可增减。这种节奏感犹如一部美妙有力的交响曲的高潮。——这也许是电影史上拍“嫉妒”最炽热的一幕。

唐纳德·里奇的《小津》一书中谈到《晚春》中那个著名的“没有花的花瓶”的镜头时,提到小津的剪辑师浜村义康回忆说,某次与小津同看西部片《正午》,当看到演员的特写变为钟表的特写时,“小津突然问钟表的场景占了多少时间”。浜村说“胶片走了6英尺,钟响了4秒”。小津非常喜欢这个效果,说下次拍片他也会用。他对景物应在画面上停留的时间长度,是极为敏锐在意的。有时看小津作品中空镜与空镜之间剪辑的节奏感,感觉有数学之美

《晚春》另一桩不朽,是第一次出现在小津电影里的原节子。肥内老师对《晚春》有长篇拉片笔记,其中提到原节子在片中的笑容犹如“蒙娜丽莎的微笑”。达·芬奇发明晕染法,将蒙娜丽莎的眉目、唇角模糊化,使得观看的人在不同的位置、以不同的视线观看,都能看见不同的表情。原节子的形象在《晚春》中被“晕染”的大概是她对父亲的感情吧。她是女儿,又是恋人,想要永远照顾对方,也想要占有对方,有时散发出青春的可爱,有时又像要伴随父亲一同枯萎,甚至会流露出可怕的恨意,口中说是或不是,也让人分辨不出真假。这些模糊和神秘都构成了原节子之美。

《晚春》剧照|来自网络
《晚春》剧照|来自网络

错过婚期的女儿对中年丧偶的父亲的情感,显然已经超越普通家庭中女儿对父亲的照顾和依赖,甚至也超越了寻常的“恋父情结”。父亲和女儿在京都旅店里的对白,指出这种想法有违“人类的秩序”。而所谓“人类的秩序”,就是人有注定的命运,爱在伦常与自然面前是无力的,而所谓幸福不过是短暂的安慰吧。

人们常说原节子是“永远的女儿”。其实这不是一句可以简单理解的比喻。小说家志贺直哉曾经问原节子觉得《晚春》怎么样,原节子回答说:“唔,嘻嘻。”然后抿嘴一笑。

尽管父亲周吉、女儿纪子、嫁女的故事、旅行、喝酒、谈论天气,这些角色、主题和细节反复地出现在小津的电影里,但是在我心中《晚春》是人物关系和空间呈现最为简洁纯粹的。这也是我为什么特别喜爱这部电影的原因。

当曾宫(周吉与纪子)家一再出现在画面,虽说只有百十分钟,但此地已在这百十分钟内成了观者的故居。“门口、客厅、过道、楼上、楼下,几处所在,反复地、工整地出现。直将观看的人带进去,仿佛这是我们到过的地方,甚至也是我们生活的地方。”我曾经将这种空间的呈现称为“时间的剖面”。现在重看,如旧地重游,这种想法仍是油然而生。

正因为这里“也是我们生活的地方”的感受,当女儿嫁走后,父亲独自回家,在安静空荡的空间,削着苹果,然后黯然顿住,于是我们自然而然在内心升起一种“永恒的怅然”。不用讳言,每次开始看《晚春》,就有期待这种“永恒的怅然”的出现。孤单的手臂的特写,海边涨落的潮水的画面,这几个镜头总是记忆犹新,让人想要怀抱这种落寞的感觉。

我时常觉得,只有我们懂得了如何面对这种人生注定黯淡的时刻,才能咀嚼出活着时更丰富的滋味。

卫西谛

电影文化工作者,专栏作家,影评人。先后在《看电影》、《纽约时报中文网》、《生活月刊》等数十家刊物撰写专栏。历任多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中国独立影像展、上海国际电影节等多个影展奖项的选片与评委。第49届金马奖评审。出版有十部电影书籍。2015年,独立出版个人摄影集《Way Away:66号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