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绝望》是土耳其导演萨菲·托曼继处女作《夏日之书》在08年柏林获得电影奖最佳处女作提名后的第二部长片。影片描绘了介于友情、爱情、亲情之间一种微妙的情感状态。笔触倒是不乏细腻,但导演只在捕捉细微情感方面下足了功夫,整部影片故事平淡,节奏拖沓缺少变化,对某些情节处理粗枝大叶,从而使影片缺乏重点。少了这些力量的支撑,影片显得单薄,也让人怀疑如果加强其他电影元素,导演是否有能力驾驭。
《我们的绝望》改编自土耳其作家巴瑞斯·比卡基的同名小说,原小说的特点便是对情感独特而细腻的处理,糅杂着忧伤的文字基调。但是电影改编自小说,除了应强化其优势外,亦不能忽略电影本身的特点,也就是要尽可能的利用电影语言对文学作品进行延展。小说的种类很多,有些没有匝实的内容,或者意识流的作品,凭借阅读这种形式,其本身巨大的想象空间,也可以让读者产生共鸣。但电影是视听语言,言之无物可以凭文字的力量进行想象,视之无物就不行了。明白点说,电影的视听就是小说的文字,若本身没有戏剧张力,那么小说就得要文字漂亮,电影就要有与镜头调情的能力。要是做不到,就老老实实讲故事。
《绝望》一片不是没有故事情节,它讲述了两个好友安德与塞丁,同住在一间公寓,默契如同夫妻,却因共同的朋友费雷克一家在回土耳其度假时遭遇车祸,而不得不照顾费雷克的妹妹尼哈尔,却不想两人都爱上了这个女孩儿,因此陷入感情纠结的困境。听起来其实是一个蛮有趣的故事,但因为导演对情节推进的节奏掌控不当,轻重拿捏不准,从而弱化了故事本身的力量。
这就如同个人博客与经典名著的区别,有时候挺有意思的事儿,博客上当事人自己心潮澎湃,却未必打动得了别人。托曼说他在电影中想要探讨的问题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界限以及划分界限的方式。电影中探讨哲学并不新鲜,把哲学观点表达清楚明白才是功力所在。他同时又说:“虽然无法通过这部影片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但相信每个人看完后都会有各自不同的解读,这些解读将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影片的内涵。”看起来导演是想要一个开放式观点,但是没有答案不代表可以没有态度,如果影片本身缺乏内涵,又怎么可以靠观众的解读去丰富?
对一个只拍过两部电影的新人导演也许不该要求的过于苛刻,毕竟首执导筒两部作品就都得到了国际电影节的关注,已属难得。但是已经执导了两部电影,若萨菲·托曼接下来的作品依旧停留于浅显的表面,就真的会成为“我们的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