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抛开任何关于“新”或“复兴”的考虑,《天注定》深深的根植于一组贯穿贾氏电影作品的主题、人物和关注点,而其作品中最突出的美可能就在于他电影世界的一致性与力量。
Film | 电影
昆丁的企图,是重新构建一个黑与白的世界;但问题在于,昆丁电影里的这两个世界,看似对立,其实却共享着同一套“赏金猎人”的逻辑。
「电影爱好者」或者「喜欢看电影」已经无法满足我作为一个「认真的影迷」的身份认同。几乎所有人都喜欢看电影,微博资料上标了「电影达人」的俯拾皆是。但实际上很多人不会认真去看电影,他们把大多电影当作一种过目即可忘的娱乐消费。我不是在批判,因为这无可厚非,电影产业很大程度就是应商品娱乐而活的。只不过,商业娱乐话的电影话语是一种对迷影话语的干扰。而且迷影话语本来就非常弱势甚至一些迷影者没有很清晰地意识到迷影文化的存在。影像作为年轻的媒介并不像文字艺术经典那样拥有不可撼动的久远历史意义和地位。
《如父如子》探讨了一个并不新鲜的伦理话题:血缘和相伴的亲情,如何取舍?是枝裕和态度鲜明,但在表现手段上并不强硬
日本映画学校是迄今为止向日本电影界和电视节目制作现场输送人才最多的学校。拍摄电影和制作节目需要包括导演、制作人、编剧、摄影、照明、录音、剪辑等在内的众多工作人员,而无论哪个部门,都可以看到日本映画学校毕业生活跃的身影,他们的贡献也被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可以说,这座学校就是日本电影界及电视节目制作的根基。
本文大体是,以对M先生的一篇文章的意见为核心,阐发我个人对70后一代以网络为原发地的影评人们的不同看法。
东方式的情感表述讲究含蓄,追求“犹抱琵琶半遮面”式的审美情趣,有着与西方截然不同的情节关系。因为感情本身是不直接说出口的,它本身就成为了戏剧手段的一部分,甚至在很多时候“隐忍”与“压抑”已经成为了一种审美上的必然选择,成为情感高潮到来的必要铺垫与前提。
《美姐》是是黄土坡上的呼喊,也是草原卡车的高唱两段。说来可能有些可笑,我从这些地方,仿佛看到了第五代的母题:人与土地的相伴和依恋,导演生于斯长于斯,对这片故土充满迷恋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他们与这片土地密不可分。庄稼向日葵乡间骑士,任你想象发挥。
王小波是当代中国文学乃至20世…
此文是《霍比特人》在美国上映不久时,外媒对48帧率(HFR、高帧率)的一篇强大讨论,翻译出来一起交流。文章从电影技术、神经学原理等多方面,深入讨论了HFR现在面临的问题,以及争论产生的原因,更讨论了我们能否适应以及是否应该去适应HFR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