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明白这部电影为什么不能说,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具有极合格的宣传大片。它用叙事、明星、场面调度等各种电影手法,完成了一个高难度命题作文,尽管文不对题。题名虽然是历史,但是内容却反复叩响一个关乎当下的问题“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Film | 电影
《钢的琴》15日在国内上映后,引得了很多影评人和媒体的好评,在这里,云中和李洋也提出了对这部电影美中不足的看法……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积极性得参与和组织这样的讨论……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希望国产电影在现实的困境中和艺术的追求上找到一条无法完美但求折中的道路!
此片的意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史料展示,而是用活着的人的讲述,通过不同讲述的方式,神情来揣测、建构心中的那个历史。就像片名I wish I knew一样,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经历过上海时代的人们本身,别人无从了解。
泰伦斯·马力克(Terrence Malick)的电影《生命之树》(The Tree of Life)是部非常有趣的作品。说它有趣,并不是讲这电影具有喜剧元素,而是它很难让人用一个简单的标杆来评判。
《狄仁杰》里无论人物造型还是布景设计都可见模仿别国痕迹,而唐朝本身历史定论的开放性又给了一个舞美天马行空的宽阔舞台,于是处处呈现出一个充满异国情调的本国。
如果说新千年的时代剧已经放低了身段,一日三餐、一慢再慢,那么《武士的家用帐》就慢到几近“一碗白水”的境界。整部影片几乎没有像样的冲突矛盾,至于拔刀亮剑,那更是不可能出现的。猪山家的武器是算盘和笔,而最大危机是负债,然后变卖家产。对于这一段,电影的气氛居然是诙谐的,父亲在讨价还价,母亲不愿交出珍爱的友禅染小袖,与此同时,妻子还有点夸张地在临产。一直到后面的饭团甘薯、贝壳围棋,影片始终在渲染这种近似拮据的节俭,不乏黑色。
2008年中国电影有两首关于城市生活的视觉之诗。“二十四城芙蓉花,锦官自昔称繁华”——这是贾樟柯在《二十城记》中给电影定下的诗意怀旧基调;许鞍华的《天水围的日与夜》也是一首城市的视觉之诗——电影结尾香港人中秋赏月的黑白旧照 片和吴莺音《明月千里寄相思》的老歌将天水围的诗意推向了顶点。不同的是,这两首诗,一个苍凉,一个温暖;一个情浓急进,一个从容恬淡。
我觉得voice over比“旁白”“画外音”给力。关键在那个“over”,还可以用在control over,game over等等,有种一统天下的霸气。voice over是给画面配上说明,也就是说通过voice把画面所呈现的不同内容control over——随心所欲的控制画面的诠释,同时,也就把画面本来所包含的voice让它去game over了。
壯觀的視覺特效、戲劇化的音樂、濃重的異域文化,以及彼得奧圖的精湛表演,各種溢美之詞,紛至遝來。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更是用了「奇跡」(miracle)這個詞來形容這部電影。
“如果我们不能理解他的主旨,那么他的作品就好似一通胡言。”这是马利克在评论海德格尔、以及介绍自己所翻译的《论真理的本质》(1969年出版)时所写的话。他指的是海德格尔的“佶屈聱牙的语言”。而他自己的《生命之树》也同样古怪。但他的影片的主旨是清晰的:哀伤是它的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