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s | 评论

【IFFR 2012】《归来的人》

我在去年亲身去过云南非旅游区的中缅边境,观看本片就像是又去了一遍。这就是《归来的人》的优点与缺点,之于我虽然是没有带来什么新的内容,但对于没有去过这一地区的观众来说还是一部包含丰富信息量,能身临其境体会当地新鲜的风土人情的作品。本片能够在各大电影节亮相,最重要的原因是世界对缅甸两字的好奇,尤其是缅甸素无电影业,有值得一看的长片已值得鼓励。

0 Shares

【译】《放大》(作者:Jean Epstein,1921)

翻译此文的难度和所花费的时间我也不再多说,爱普斯坦的重要性已经在我上篇日记里写过。有时间再翻译法国著名电影史期刊《1895》的特刊《20年代法国电影辞典》中关于爱普斯坦和上镜头性的条目,不过最近好像不大可能了。如果有人愿意翻译的话,可以向我索取原文。

0 Shares

【IFFR 2012】《鸡蛋和石头》:也许是近十年中国最好女性电影

身为导演的第一部长片,《鸡蛋和石头》体现出一种宝贵的克制:在农村丰富的影像素材面前,导演选取了适当的元素为叙事服务,以勾勒一副立体的乡村生活画卷;多个场景更是令人记忆犹新,既有极大胆的法国式长镜头,又有不着眼于绿意而在于新生,用导演自己的话仿若“门之后的世界”,于最后一幕的生活写真。

0 Shares

【IFFR 2012】复刻清新小萝莉从《周四至周日》的公路旅行

本片作为一部类型片,你可以很自然将它标记为公路、家庭;循着10岁女孩Lucia的音容笑貌,观众在她的视角看到一个普通四口之家夫妻父子母女父女姐弟之间微妙角力的关系。一场在智利北部似乎没有尽头的公路旅行,一场可能是这个家庭最后的旅行,尽管短短四天。

0 Shares

【IFFR 2012】《片段》:塞族少女青春残酷物语

也许是因为有《塞尔维亚电影》(Srpski film, 2010)在前,年仅28岁的女导演Maja Miloš很竭力解释不要因为电影而误会塞尔维亚人的性观念;更不太想拿塞尔维亚做标签。但《片段》确实是一部地道的塞尔维亚电影,容易联想到Larry Clark的《半熟少年》(Kids, 1995)却带有独特印记;这份倾颓凋敝的生活状态,在中国二三线城市成长的青少年一定会和我一样感同身受。

0 Shares

【譯】彼得沃倫評「迷魂記」——BFI觀影後譯

某一次,希區柯克意外坦誠地對克勞德.夏布爾描述了他的創作過程:“你懂的,情節對我來說是其次,我在拍電影之前就知道講甚麼故事。一開始只是一個大致印象,形式上的東西,然後我才會去考慮情節,講它打磨成我腦子的樣子”。

0 Shares

《金陵十三钗》:又一把桃花扇

严歌苓试图从女性角度重新演绎这个故事,以阐明或重写女性的(性)力量,女性与国族大义,甚而重塑一种性别身份的等级秩序。且不论严歌苓在女性意识上走了多远,是否成功,这篇小说到张艺谋手里还是逃脱不了变成另一把“桃花扇”的命运。杨龙友将香君血绘成带有春色春情的桃花(而不是代表节操的梅花)时,不知其中含有多少把玩狎昵的意味。这十三女子的节烈故事里,又不知带有多少对女性的消费,和男性无能的性幻想。

0 Sha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