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ople | 人物

【2011 Cannes】专访《艺术家》导演:拍部完全属于自己的默片

戛纳影展拉开帷幕前的最后一周,原本在展映单元的《艺术家》跃到正式竞赛单元,结果大受欢迎、成为今年夺奖的一匹黑马。黑白,默片,早已被三维和彩色代替的电影旧符号,再一次经导演神笔雕琢,展现出第七艺术除却铅华后的本色魅力。

0 Shares

【2011 Cannes】专访《艺术家》导演Michel HAZANAVICIUS

在默片这种电影类别中,一切都依赖于影像,依赖于你通过组织后传达给观众的各种讯息。默片是有情绪、有感染力的片种,正因为没有台词,你得用最原始的手段来讲故事、营造你想传达的情感氛围。这是一种令人着迷的工作方式。我认为拍默片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要是成功了,会是一次很有意义的经历。

0 Shares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Bernardo Bertolucci)——弑父者

贝托鲁奇电影中的俄狄浦斯情结,并不是贝托鲁奇故意为之的。换句话说,贝托鲁奇电影的弑父情结,是贝托鲁奇对于生活经验(并非个体经验)和电影经验的潜意识出写,是后知后觉的,是作为一种电影理论分析而存在的。

0 Shares

此時無聲勝有聲——羅展鳳談《必要的靜默》(作者:黄納禧)

《必要的靜默》令我想起了John Cage的無聲樂曲「4’33」,我跟羅展鳳分享,並沒出乎意料之外她也懂得此曲。「不過我已忘了是4分多少秒。」她淺淺地笑著說,一如每次談論起她鍾愛的配樂家的時候;事實是我也沒有想過她不懂得Cage的名作,有關「沉默」,她怎可能不比我清楚?「總覺得現在外面太多聲音,太嘈了。『必要的靜默』也算是我的立場吧。」她把話說得很輕,但這卻是兩次見面中唯一重複的言語。如此鏗鏘。如此篤定。

0 Shares

楊德昌映畫音樂筆記:從『一一』說起

二○○七年七月一日下午,阳光猛烈,收到前辈舒琪先生的sms,知道杨德昌导演因癌病逝世,作为喜爱其作品的影迷如我,先是愕然,然后,心里方开始不是味儿,着实难过。之后几天,想到纪念这位导演,私人可以做的,除了重看他过往的电影作品外,作为电影音乐研究者的我,惟一希望是用文字记下当中的点点滴滴,遂想到写一篇有关杨德昌的电影音乐文章。

0 Shares

【2011 Cannes】专访戛纳电影节总监迪耶里·弗雷茂:保持真我

4月14日, 将于5月拉开帷幕的第6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在巴黎歌剧院咫尺之隔的巴黎洲际大酒店举办新闻发布会,组委会宣布了本届参赛参展戛纳影展的官方名单。下午,一脸倦容的电影节总监迪耶里·弗雷茂(Thierry Frémaux),仍然抽出时间在戛纳电影节的巴黎总部办公室,接受了我们记者的独家专访。他就影展选片、中国电影现状回答了记者提问。针对中国电影在戛纳的选片,迪耶里·弗雷茂认为报送的选片数量还很有限,他尤其希望有机会可以看到更多来自中国的优秀电影作品。此外,他还托记者送给中国年轻导演们一句建议:保持真我,拍真正的电影,拍中国电影。

0 Shares
%title缩略图

查理·卓別林(1889.04.16-1977.12.25)

作为早期好莱坞最为举足轻重的演员,长期以来,人们始终分不清到底卓别林是怎样一个人物。他是那些喜剧电影里的“流浪汉”?他是Party?抑或,他是那个躲在摄影机背后的政治自由主义者?简言之,卓别林的自导自演,始终在银幕形象和政治角力之间徘徊。对于影迷而言,但凡想起卓别林,可能就会想起那个:牙刷胡子、圆顶高帽、藤竹手杖以及走路滑稽的流浪汉。

0 Shares
%title缩略图

赫尔佐格:永远徒步行走的导演

作为当世最伟大的纪录片导演之一,维尔纳·赫尔佐格的创作力至今还和他的想象力一样旺盛,延绵不息。从19岁时偷拿学校的35毫米摄像机去拍摄短片,到今天坐在柏林电影节上展示最新的3D技术,这位不知疲倦的德国老导演,在用自己的生命去实践每一条真理。

0 Sha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