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初稿是以《焦虑渴求——希区柯克<爱德华大夫>对于观众影响的精神分析思考》发表于2012年出版的《精神分析电影评论》的《电影空间——荧幕迷梦》。
标签: Alfred Hitchcock
这些《电影手册》的影评人们(特吕弗、戈达尔、侯麦、雅克·里维特和夏布洛尔等)都想成为导演。他们之所以写影评,是为了之后能转型成导演。
就算影片中真的将录音找来并且搭配影像,仍会令人担心断章取义的问题
我选择我的女主角时主要考虑的是她必须被用来取悦女人而不是男人,因为平均来说四分之三的电影观众都是女人。
《后窗》还使我用温和与同情的欢欣来迎合那些质疑者的可悲无知的满足感。
48年后,当“新浪潮”时代不在,肯特·琼斯(Kent Jones)关于这场世纪访谈的纪录片——《希区柯克与特吕弗》(Hitchcock/Truffaut),或许才能真正传递出这本书之于电影人的教育意义。
最大的迷影精神写就的文章在此。
他们笔墨所及率真动人,各着一处,以不同角度、姿势共观希区柯克之魅力所在,实也共探电影的秘密所在。
据希区柯克所述,在他所处的年代,平均四分之三的电影观众是女人,因此他挑选女主角宗旨是她必须被用来取悦女人而不是男人,这是合理的.
现在你有了影片的概念,但影片的主题呢?你希望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主题是故事背后的思想、中心特征、关注点或主旨。它可以是道德层面上的,但并不是必须的。对希区柯克来说,主题必须融合两个重要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