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结束《2046》如此紧张和长时间的拍摄后,我想做一点改变。在那部影片中我对时间进行了探索。在《蓝莓之夜》中我想探索距离。但这并不意味着是一种有意识的变化。简而言之我会跟着我的直觉和兴趣走。
标签: Cahiers du cinéma
我们一直期待遇到一位反常规、逆向于电影宣传策略、大胆承认并不喜爱自己作品的电影人。这一天和这个人的到来携带着一部所谓“不被喜爱”,实则杰出的电影:丹麦导演拉斯·冯·提尔(Lars von Trier)的新作《忧郁症》(Melancholia)。我们感到困惑的同时亦不惜穷尽言辞地捍卫这部杰作。
达伦拍摄Nina坠入地狱的这个过程时,并不是靠性虐待的快感,或是靠操控别人的癖好。他的心中有一个执念,促使他去拍摄这样一个故事:“关于完美的追寻”。他所有的电影都是在讲述那些已经达到或想要达到完美的人们饱受的苦难。
巴赞的电影影像本体论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这样一种新旧哲学思潮交锋的产物,因此显得极为复杂和矛盾,而这也正是其理论的张力所在。我们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对巴赞的影像本体论做全新的阐发。
此文为本人参加由上海大学、法国《电影手册》(Cahiers du Cinéma)杂志、中国电影评论学会联合举办“反思电影批评与理论:纪念安德烈•巴赞诞辰9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2008年6.12-14)大会上的专题发言论文,后发表于台湾《電影欣賞學刊》2009年1-3月号(总第138期)——汪炜
2009年的戛纳电影节上,针对在世界电影史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法国《电影手册》被转手拍卖一事的讨论也成了电影节之外的热门话题。
2009年1月,法国新浪潮和五月风暴的发源地《电影手册》,因为经营不善,已经被前老板《世界报》出让给英国《裴多》出版集团,这本有58年历史的法文电影杂志,也许就此姓“英”。……
賈樟柯的電影深深植根於中國近二十年的社會現實中。事實上,賈樟柯擔當起了自八十年代的經濟改革以來,中國社會中那些最平凡的小人物的日常生活遭到摧毀的見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