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Michelangelo Antonioni

众说纷纭戈达尔

我不是一个作者。好吧,目前来说,肯定不是。我们曾经相信,我们是作者。事实上,我们不是。真的,我们没有想到。电影已经完了。很难过,没有人再愿意去探索电影。但是,我们可以去做什么呢?不管怎样,我们可以用手机或其他什么东西拍电影。现在,人人都是作者。

0 Shares

【纪念安东尼奥尼诞辰百年】一切都在空间里:评《蚀》

在迷影网“影史十佳”评选活动中,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以44票的优势排名十佳导演第7位。9月29日是安东尼奥尼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有人说安东尼奥尼之于电影就像卡夫卡之于文学。在此,我们以此文为契机,总结迷影网关于安东尼奥尼的内容,纪念这位伟大的意大利现代主义电影大师。

0 Shares
%title缩略图

【譯】《放大》:三镜之眼

安东尼奥尼随着《放大》(Blow Up,1966)又前进了一步,与他之前的作品相比,安东尼奥尼一贯的关注点——试图定义现代灵魂的某种病态——在这部电影中体现在了与以往完全不同或取向不同的元素的基础上。

0 Shares

【譯】安東尼奧尼談《放大》——BFI觀影後譯

我曾在其他的文章裏寫到過關於我的電影,我的敘事都不是建立在連貫的一些列想法之上,而都是些一些短暫瞬間中的靈光一現。因此我拒絕花時間和註意力去闡述我的影片的“目的性”問題。對我來說,我的任何一部電影在沒完成之前,我是不可能分析得出什麽來的。我是電影的創作者,一個有一些想法並希望清楚而真誠地將它們表達出來的人。我總想說一個故事,至於這個故事和我們生活的世界是否有/有怎樣的联系,在講出來之前我是沒有辦法決定的。

0 Shares

白色树林,红色沙漠

电影从无声、黑白到有声、彩色,一面不断实践着“写实”愿望,一面致力于不沦为现实的“复制品”,在美学层面上多有尝试和创新,亦体现在色彩上。从早期电影的手工着色到后来Technicolor的用心设计,及黑白与彩色的彼此映照(如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号》中的红旗、斯皮尔伯格《辛德勒名单》中女孩的红衣,及张艺谋《我的父亲母亲》中不同叙事时态中色彩的转换等),皆体现人们对声色世界的敏锐感知与新奇表达。

0 Sha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