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nice 2011】《危险方法》:柯南伯格首试传记片显平淡

%title插图%num

本届威尼斯电影节进行到第3天,有三部获得媒体好评的竞赛片,全部改编自舞台剧。除了开幕片《3月15日》和波兰斯基的《杀戮》,今天展映的鬼才导演大卫·柯南伯格新作《危险方法》,又是改编自舞台剧——英国编剧克里斯托弗·汉普顿的《谈心疗法》。

影片根据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极其弟子荣格的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两人因一名叫萨宾娜·斯皮勒林的女病人,产生学术上的分歧,最终分道扬镳的故事。这里的“危险疗法”就是“谈心疗法”,荣格在治疗萨宾娜的时候,开始怀疑佛洛伊德的精神疗法,并开始发展出自己的学术观点和方式。治疗初期,他与萨宾娜一前一后交流谈心,这便是片名的由来,也是佛洛伊德和荣格理论上的根本分歧所在——荣格希望用“影响”或者说“引导”的方式对病人进行治疗,自己却在“引导”的过程中陷入病患状态。

人物传记向来是电影类型中较驾驭的,尤其是表现两位心理学大师的传记片,一不留神就容易流于肤浅,或者过于晦涩。柯南伯格很好的掌控了这个尺度,人物即真实又血肉丰满。即使案例分析的时候,两位天才的交锋也很精彩,维戈·蒙坦森饰演的弗洛伊德还时不时流露出常态的幽默,把这个从来高高在上离我们精神遥远的心理学大师拉到观众身边来。

柯南伯格这次选择了在他作品中并不常见的年代剧,影片剧情发生在一战前的时空。不过,这对柯南伯格并不是太大的问题,让一个怪才中规中矩的拍电影,总比让一个中庸导演天马行空容易的多。但是也因此,《危险方法》与柯南伯格之前作平相比显得平淡了些。不知为何,今年威尼斯这些曾经以暴力、色情、血腥著名的导演都有所收敛,波兰斯基也是如此。《危险方法》虽然也被一些媒体介绍为心理惊悚片,事实上是夸大其词。波兰斯基把暴力往语言“冷暴力”上走,柯南伯格则把色情和欲望更深的埋在精神分析中,用镜头将他所理解的精神分析学做了一番解释。

与《杀戮》将封闭舞台搬进封闭空间、利用空间的压抑催化冲突不同,《危险方法》更多利用电影的优势,打破舞台空间局限,更多可能的进行延伸。在影像上,《危险方法》不如《杀戮》那样完美流畅,只能算没有意外的成熟,且没有之前作品的粗砺感,这也是这部新作不够惊艳的原因之一。

演员表演十分值得肯定,迈克尔·法斯宾德饰演的荣格,帅气上就加了分。不过还是不如凯拉·奈特莉出彩,凯拉此次饰演的精神病患者,被形容作能做“教科书”的演出,但是前半段有些表演过力,重复性的表演也让人有些厌倦,后半段治疗渐入佳境,状态有所转变之后,就从容了许多。

网易娱乐专稿

帼杰

旅法影评人,曾经应邀为国内多家门户网站担任国际三大电影节特邀影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