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286 新肉体的诞生

%title插图%num
导演大卫·柯南伯格和主演詹姆斯·伍兹在拍摄现场

和电影生活在一起第286天


2017年9月14日星期四
片名:录影带谋杀案 Videodrome (1983),柯南伯格
广东梅州,旅店

坐在旅店客房的床上,抱着笔记本,近距离对着屏幕来看《录像带谋杀案》,可能比在客厅里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来得更为“亲近”。时隔多年,柯南伯格的恶心异常的特效,仍然深扎在心里,以致于重看起来,尽然毫无负担。我很重视这位导演,他的新片基本上还会看一看,但我从来没有“重温”过他的作品(尤其是早期的),因为用视觉效果杀伤力太大了。

别的导演批判媒介道德、探讨真实与幻觉,或许会用情节结构、用人物命运、用混淆虚实之类的手段。比如日后的《隐藏》、《黑镜子》(还有很多)。可是柯南伯格不会的,他会直接上一堆血肉模糊的特效,让人产生生理上的“直接反应”:毛骨悚然、反胃、无法直视。

%title插图%num
导演大卫·柯南伯格在《变蝇人》拍摄现场

柯南伯格在中国传播最广的电影是《变蝇人》(The Fly,1986),直译是《苍蝇》,因为曾经在电视台公开播出过,成了很多人的噩梦。我刚参加实习工作时,曾听过办公室里的打字员们讨论过其中的若干情节。现在想起来,算是当年的《午夜凶铃》。当时还不知道有“人的异化”这种说法。

我个人的第一部柯南伯格是《欲望号快车》(Crash,1996),这个译名颇有“速度与激情”的意思。主人公是一位沉迷性事的电影制片人(由《性·谎言·录像带》的男主角詹姆斯·斯派德扮演),在某次车祸中腿部重伤,而对面来车则夫死妻伤(妻子是刚因《钢琴课》获奥斯卡影后的海伦·亨特)。之后,幸存下来的一男一女进入了一个奇怪的圈子,爱好者们热衷用真实的撞车还原某些事故。在真实的撞车中,来完成性欲的释放,死亡即是终极高潮。总之看得目瞪口呆。

回过头看《录像带谋杀案》,情节同样是如何达到更快感的高潮,然后如何去死。只是内容不是关于汽车,而是关于电视。

%title插图%num
录影带谋杀案 Videodrome (1983),柯南伯格

当时的评论界也被柯南伯格的创造震惊过,称他为“当代电影史上的波德莱尔,那位以描述身体恐怖见长的诗人。他所有的电影都是对性和死亡的思考。这些影片会让你明白什么是佛洛依德所谓的‘生本能’(Eros)和‘自我毁灭的本能’(Thanatos)在你身体每个细胞里的决斗。”(《电影之书》)

《录像带谋杀案》的故事看过的人应该不容易忘记。主要是将一个小型色情电视台的制作人,不满足于制作那些暧昧的、软性的色情节目,而想要更大胆、也更真实的东西来播出。最后从疑似马来西亚的卫星电视信号中,收到了让他感兴趣的电视节目:有个频道全天候播放从S*M发展为虐杀的真实过程。这位制作人在追寻这个称为“Videodrome”的节目时,身体开始产生异化,肚子上骇然出现了一道类似女阴的裂口,变身为一只肉体录像机,可以放置肉片式录像带。最终,他受到电视节目的蛊惑,高喊着“新肉体万岁”,用枪将自己嘣碎。

%title插图%num
录影带谋杀案 Videodrome (1983),柯南伯格

柯南伯格初衷也许是为了批判电视节目中的性和暴力的极大危害。据说在英文俚语里有把电视称为“白痴盒子”(Idiot box),人们看似拿着遥控器可以不断地、自由地选择越来越多的频道,但实际上这种选择是被动的、无意识的,人们越来越被电视洗脑,以至于分不清真实和幻觉,甚至有些人可能认定电视里展现的生活更好,甚于我们的现实——按照《录像带谋杀案》里主人公的看法:电视里的性和暴力是为人们提供一个幻想的出口,不然大家也许会真的去实现它。

《录像带谋杀案》拍摄于1986年,当时互联网还未出现在家庭,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来看这部电影表面上已经过时,但柯南伯格超前地意识到了大众媒介是如何控制心智,放大欲望。按照他的寓言:我们现在无意识地刷着手机、看直播平台的各种视频,远比三十年前无意识地按着遥控器换频道的人们更为危险。从某种角度而言,影片里所谓“新肉体”,算是已经真正的出现了。因为移动互联网不仅改变了社会,也改变了我们的生理性。手机已经成了我们一个真实的器官,这点不难切身感受到。这也是开头所说的,为什么现在看这部影片更有一种“亲近”的感觉。

%title插图%num
录影带谋杀案 Videodrome (1983),柯南伯格

放张日本版海报。我就不放更恶心的剧照了。%title插图%num

第41周 “美国恐惧”

唐人街 Chinatown (1974),波兰斯基
热天午后 Dog Day Afternoon(1975),西德尼·吕美特
闪灵 The Shining(1980),库布里克
录影带谋杀案 Videodrome‎ (1983),柯南伯格
沉默的羔羊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1991),乔纳森·戴米
本能 Basic Instinct‎ (1992),保罗·范霍文
冰血暴 Fargo(1996)乔尔·科恩/伊桑·科恩

卫西谛

电影文化工作者,专栏作家,影评人。先后在《看电影》、《纽约时报中文网》、《生活月刊》等数十家刊物撰写专栏。历任多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中国独立影像展、上海国际电影节等多个影展奖项的选片与评委。第49届金马奖评审。出版有十部电影书籍。2015年,独立出版个人摄影集《Way Away:66号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