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大旗虎皮】:你平时的工作是什么?你为什么会看那么多电影?
大奇特:平时的工作主要是济南万达影城 市场活动策划(针对影片、档期和节日策划市场活动)、网络宣传(微博、影讯)、排片(占据了我每天的大量时间)。
看电影是受到父亲很大的影响。最早接触电影应该就是92、93年上小学那会儿,跟着父亲买了松下Panasonic录像机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经常和父亲一起借、买录像带。我们住在类似《钢的琴》那样的炼油厂,能收到厂台有线闭路电视,基本上隔三差五晚上都会播出一两部港片和美国片,听片名感觉好的我和父亲还会录下来。那时候也很迷CCTV的《大宝国际剧场》、《正大剧场》等,算是从小培养出了观影的乐趣。父母单位每个月也会发些电影票,可以在厂里俱乐部看电影。96、97年左右开始买VCD,一路到DVD时代已经养成了买碟的习惯,到现在也未曾间断。
magasa: 你几乎是评分团成员里打分最低的一个,是不是因为你看烂片太多?你看这么多烂片,能从头看到尾吗?看烂片的心情如何?
大奇特: 确实是因为院线国产烂片太多了,所以看到大家选年度最烂的时候,我就在想其实还有更烂的你们没有看。
以前刚接触电影的时候,也看不惯闷片,后来就看习惯了。现在烂片也是如此,观看烂片的好处在于我看过之后心里能明白它为什么烂,所以我都是可以从头看到尾。唯一看不下去的是去年的国产恐怖片《午夜凶梦》,倒不是因为它烂的让我坐不住,而是整部片子营造恐怖的感觉让人很不舒服(如指甲抠墙营造音效那种,而且我胆儿也确实小)…
毕竟现在是做排片的,所以一旦有新片上映,我会在中午排一场,午休时间就从放映厅里打发了。即使提前嗅到是部烂也会去看,因为无论如何也比一中午什么也不做强。
magasa: 你平时应该是专攻西方经典老电影的,现在看这么多华语新片,习惯和期待上的落差大吗?你怎么调整这之间的评价体系?
大奇特:以前我确实不太喜欢看新片,也不太爱到电影院。慢慢干了这一行之后,也就开始有了过渡。落差大是肯定的,所以我经常说“在电影院看片很受伤,必须要回家看老片来疗伤”。
两者之间的评价体系确实很难按照统一标准,一般而言,老电影的评价我更带有个人的主观情绪和因素。新片比老片的评价要苛刻一些,毕竟在技术日新月异的新时代,讲故事依然是一部电影的基本生存法则。
桃桃林林:数了一下,2011年院线影片你一共有4部电影给了最低分1分,其中有三部是惊悚恐怖类。你觉得这些国产惊悚恐怖类主要的问题是什么?
大奇特:主要问题是电影分级和审查制度的原因,国产电影就不允许“鬼”的出现。恐怖片只能是惊悚片、悬疑片,但绝不能是鬼片。致使很多编导完全按照鬼片模式拍,因为可以“吓”到观众,让喜欢恐怖片的观众感到过瘾,然后到结尾再来个“人吓人”收局。如此这般,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拍片套路,甚至完全可以忽略逻辑性。
即便是纯粹“人吓人”的惊悚题材也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学阿婆学不来,一味故弄玄虚,最后让主角自圆其说,并无法说服观众。
很多投资人和新导演也普遍认为这种电影来钱快,所以根本不去注重细节,只知道一味谋取眼球效应。所以这方面题材普遍拍不出什么好的。
桃桃林林:再问个八卦一点的吧,你为什么叫大奇特啊?总感觉像乱打出来的,汗。
大奇特:汗……你真说对了,的确是乱打出来的。其实我以前用grinch的,后来因淘宝忘了用户名和密码就又随便起了一个名字。开网店之后认识了很多朋友,有一位收碟高人“懒骨头”建议我来豆瓣“二手转让”卖碟。于是乎,我就用“大奇特”注册了豆瓣,其实我原来是想在豆瓣卖碟的。
云中:大奇特是在院线工作的么?我想问一下,一般来说,工作人员的月收入是多少?有没有随着这几年电影市场的发展而涨工资?行业内大家的工作情绪和心态是什么样的?
大奇特:我是属于院线下属的地方影城,所以也就就影城说事了。影城开业刚满一年,工资不会涨很快。作为一个小城市,月收入只能说是马马虎虎,比同行的地方影城高不少倒是真的。大家伙的工作情绪还是很高昂的,我们影城去年是全省票房状元,这一点还是很鼓舞士气的,尽管一些大片来临或者暑期档每个人都异常忙碌,但是能创造票房大家的工作情绪就会很高昂,比如说去年的《失恋33天》,我这边不断加场次,员工卖票卖的也是热火朝天。比起淡季时的清闲,倒是很多人都喜欢忙碌一些的充实。
奇爱博士:电影会不会影响你和老婆(或女友)的关系?
大奇特:哎,所以我一直都没找…… 要是有了对象或者结了婚估计就没什么时间看片了,除非像桃姐和桃姐夫人这样志同道合。
LOOK: 在你看来,为何中国只出得了海清,却出不了诺米·瓦兹这样的女演员?
大奇特:侬也稀饭糯米吗?ME TOO. 我觉得我们还是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国度,什么样的土地孕育什么样的妞,我们土妞多没办法。小时候我觉得郭富城是四大天王最洋气的,现在进军内地以后却成了最土的,不过他的演技倒是提升了,回去演洋气片(《全球热恋》)已经不成气候了。 BTW:不土妞的汤唯我还是很稀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