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rlinale 2012】《风声鹤唳》:情节突转爆发力量惊人

%title插图%num
读懂一部好电影需要耐心。看《风声鹤唳》的前半个小时,会觉得这像是一部节奏缓慢的纪录片,再接下去的半个小时这个印象还在持续甚至加重,有观众开始离席。然而,在接下来的时间,到第七十分钟后,一切开始发生改变,影片的节奏开始加快,情节突转和戏剧高潮都是在影片的最后十几分钟完成。当片尾字幕升起的一刻,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影片之前出现的每一个镜头,每一个画面都有意义,这一切看似沉默的表达都在为结尾最终的情绪爆发做着必要的准备和铺垫。一如一座酝酿已久的火山的爆发。

影片围绕着一个生活在匈牙利乡村的吉普赛家庭展开,村里的一户吉普赛人惨遭灭门,凶手仍逍遥法外,这已是种族极端分子在村里的第五次暴行。下一个受害家庭又将会是谁?恐惧感充斥着这个四口之家,而周围大多数的其他家庭都选择沉默,似乎在与他们划清界限。但生活还要继续,母亲,祖父,女儿和儿子怀着各自不安的心情度过了谋杀案发生后的第一个白天,然而当夜幕降临,悲剧再次发生……

在我们普通人的眼里,吉普赛人生存能力极强,他们无忧无虑,能歌善舞,生活潇洒不羁。其实,流浪生活是吉普赛人因历史原因不得以的选择。尤进入二十世纪后,渴望安定的吉普赛族群开始在欧洲各国安营扎寨然而他們的定居往往成为当地人们的痛,即使他们开始能夠慢慢在一些地方生根,並逐渐发展出自己的文化,但却永远无法融入主流社会,无法成为土地的真正主人,永远受到排斥和歧视,甚至生命的危险。年轻的匈牙利导演本斯·菲利格夫把视角对准了当代吉普赛人的生存现状,以从2008年到2009年发生在匈牙利的吉普赛家庭遭侵袭的真实事件为蓝本,用真实的有些触目的镜头呈现了吉普赛人在异乡的悲惨生活境遇。

影片开始于十几秒钟固定长镜头逆光拍摄下的旭日,第二个镜头便是阴暗房间里相拥而睡的玛丽一家三口。摄像机跟随着先后起床的人物,以平行蒙太奇的方式记录他们一天的生活:玛丽神色匆匆地赶着两份工作,随后起床的十几岁的大女儿安娜开始了一天的学校生活,小儿子瑞奥,四处游逛,神秘地忙着自己的事情,卧床不起的祖父。在影片最初,一家人的生活似乎与往日没有什么不同,只是隐约作为环境背景出现的被警察圈起的现场影射着一丝不安,随着每一个人物的离家与外界的接触,我们看到了镜头下被屠杀事件影响的每个人的忐忑心情:不停拨打电话的母亲,上网搜集屠杀新闻并与爸爸视频交流的大女儿,四处搜集食品并将他们储藏在密林的小儿子。

影片有极鲜明的纪实电影美学的特征,充分发挥长镜头的作用,淡化情节,注重对人物每一个细微动作的刻画。镜头静静掠过村庄里的树林和残垣断壁的房屋,将一家人的恐惧和必须活在这种恐惧下的无奈隐藏在夏季闷热的空气和人物的眼神中,但是这种沉默式的不安却隐藏着巨大的张力。比如片中那道透过红色如血的窗帘隙缝投射在瑞奥脸上的阳光,影射的正是潜藏在这被人遗弃的村庄里种种令人不安的威胁。

夜晚降临,一家人再一次相拥而卧,瑞奥警觉地听着窗外的一切响动,母亲说“那只是一阵风”,枪声在此时骤然响起,只有瑞奥一人冲出了家门,他在森林中奔跑,枪声再起。然后我们看到了太平间里三具等待入殓的尸体:祖父,母亲,女儿,这一幕与之前瑞奥郑重埋葬邻居家白猪的场景交相呼应,那一刻起,这个不足十岁的孩子就以预见了这一刻。

在这部电影里,思考和议论都显得多余,我们看到的是电影每秒24格的真实的力量。

【网易娱乐专稿】

王婧

旅法电影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