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越老人院:透支的感动

%title插图%num

眼下这批中青代导演,张杨和他的作品一直比较贴近社会现实。在注重商业元素的同时,他又能保留有一些普世理念和人文关怀。具体于《飞越老人院》,他似乎想延续这种制作传统,然而效果不尽如人意,颇为可惜。
  
  简单说,《飞越老人院》是一部叫人“不忍”的片子。那不是说不忍批评它,而是不忍看到一个优秀的本子被搞砸了,不忍看到拍出来居然是这般效果。导演迫不及待想要打动观众,可未及三分之一,他已经把观众所能承受的感动给用光了。某些时候,电影在刻意往悲剧的路线上去拍,比如让老人哭喊着:我连一张床都没有,当真是在比惨。他恨不得告诉观众,老人院有多凄苦,有多恐怖(然而观众早已知道类似的事实)。更多时候,导演是死死缠着观众,给他们大讲一些《读者》风格的小故事,像“那是麻雀”,未及讲完,人物便哗哗落泪,煽情技巧当真是生硬无比。
  
  我当然也相信,有人会因此而感动,发自内心的却有些廉价——如同电影里有人哭就要跟着哭似的。他们会想起“子欲养而亲不待”等传统孝道,会想起被忽略的、无法弥补的人生时光。然而,这和电影无关,准确说这并非因为《飞越老人院》拍得好才会引发如此感悟,换成在街头看公益广告,有这么几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出来讲故事,我也有感动的可能。《飞越老人院》在挑动情感的能力和技巧上,与它们只是大抵相当。
  
  整部电影架构在“飞出老人院”的行动上,但张杨没能给予人物足够的内心动机,草草了事。他把戏剧高潮安放在了舞台上,由负责表演的老人加上评委、电视直播以及场内场外的观众所组成。暂且不说上电视节目有多理想化——飞越了中国的现实,张杨似乎忘记了一件事情,老人可以喜欢电视节目,那不代表观众就想来看春晚和艺术人生。打从出了老人院开始,《飞越老人院》的故事便断裂开来,不再有老人院的事情。等到结尾上演集体围观的倾情感动,我已经不耐烦了,更不要说后面的海边日出和追加节目。因为安排这样一些戏,我就完全出了戏,先要怀疑导演的能力,更会怀疑他的动机。
  
  《飞越老人院》有一拨高龄演员,那是美谈,也是国内制作少见的现象,但光有这些不足以成为展示和卖弄的煽情资本。就说让老人去排练节目,搞些个性全无的群戏,张杨分明是在浪费老演员。或许,他是想要把情感升华,可如此陈旧的电影理念,足让我想起领导视察,一堆人进献节目,用人体造型摆出类似于苦或惨的字样,当真会有人认为:这些大张旗鼓、大费周章的东西是真心实意的?或许,这背后还有一个更加致命的事实:创作者自己都不相信身边能有真心实意打动人的东西,否则,他何必摘用这么多的段子,学那些愚蠢节目?有太多地方,《飞越老人院》都跟它想要的以及应该做的相去太远,当一行人离开宁夏奔往天津,这个故事就背道而驰了。张杨继续拍摄他偏爱的中国公路片,又美又过瘾,但电影就像无人驾驶的车子,把所谓的感动碾压得粉碎,不复存在。

【原载于 南方都市报】

【作者简介】:
木卫二:自由影评人。2007年开始从事电影评论写作,迄今已在《南方都市报》等几十余家平媒发表文章数千篇,共计百余万字。担任华语电影传媒大奖评委,参与编著:《华语电影2008-2009》。

木卫二

专栏作家,影评人。《南方都市报》、《城市画报》等媒体供稿。华语电影传媒大奖评委,华语青年影像论坛选片人。参与编著《华语电影》系列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