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澡》:小人物,普通家庭和现代化的社会

洗澡

《洗澡》是一部1999年的片子了,处于世纪末的时间点上,对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问题感触更加良多!导演是大陆第六代的张杨,他曾以处女作《爱情麻辣烫》引得人们注意,该片入围第1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06年的《落叶归根》提名金马最佳影片,还获得了一个柏林的天主教人道精神奖。而最近的一部作品《飞越老人院》也获得不少的关注,虽然影片有些矫情做作。作为第六代导演,他显得颇有些不同,没有贾樟柯的国际声誉,也没有娄烨的禁片名声,他的作品质量基本都在水准之上,同时还兼顾一般受众的喜好,是一位商业与艺术都能平衡的第六代导演。

《洗澡》虽然是张杨的导演作品,但是看看编剧的名字,就知道这不是一部简单的片子了。一共五位编剧:张杨自己,蔡尚君,刘奋斗,霍昕,刁亦男。他们五位在1999年的时候还处于沉寂时期,我们却很难知道霍昕曾是《功夫》,《西游降魔篇》的编剧;刘奋斗的《一半海水一半火焰》提名金马最佳影片;而近来蔡尚君凭借《人山人海》夺得68届威尼斯最佳导演;刁亦男最近以《白日焰火》入围今年的柏林影展。他们几位如今虽然仍没有如日中天,但是从作品质量可见其水准。

从本片的故事情节上看,讲述的是在外工作的儿子回到北京的家中,父亲开了一辈子的澡堂,弟弟又是傻子,亲子间的隔阂随着时间的相处而慢慢消除,而这时父亲却去世,澡堂也面临拆迁,兄弟俩不知何去何从。整个故事都在反映一个现代化的问题,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格格不入。而导演选择澡堂这一个极具传统民俗意义的场所展开故事,更是将现代化表现得意味深长。

影片一开始便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自动化的洗澡机器,录入身高,体重,甚至肤质,然后选择时间,机器自动帮我们洗澡。紧接着,同一个人又进入澡堂,在这里,澡堂作为主角的第一次出场,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京剧的背景声,老头们有的在这里聊天瞎扯,有的在下象棋,有的在斗蛐蛐,有的在听广播……而不管是京剧,象棋,还是蛐蛐,广播,都是北京传统民俗文化中很有色彩的一部分,导演只用几个镜头便把澡堂这个地方刻画得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和传统特征。与洗澡机器形成了强烈反差:放松与压抑,人工与智能,慢与快。这便是现代化带来的冲突。

接着,澡堂的人物也开始一一出场,不管是因为斗蛐蛐吵架的俩大爷,还是被追债的大明的朋友,不管是为夫妻矛盾而困的矮个子中年男子,还是只有在澡堂才能放声歌唱的小胖哥,他们一同构建了澡堂文化,而澡堂也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习惯,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导演的功力在这里可见一斑。形形色色鲜活的人物形象,与澡堂之间的互动关系被描绘得地道自然。紧接着,澡堂面临拆迁,新社区代替老建筑,任何人都无能为力,只能接受现代化的一步一步到来,就像儿子只能接受父亲的死亡。

另一个表现现代化的地方在于父亲与儿子的关系。大明想在深圳做一番事业,而故事发生的背景年代应该是90年代,正是改革开放走向现代化的时刻,深圳是一个很好的生财之地。父亲带着傻傻的二明在北京老澡堂生活。父子间的矛盾因为二明的走失而爆发,父亲埋怨儿子的离开。而这正是现代化造成的困扰,社会财富的变化,带动家庭结构的变化,然后引起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波动,甚至是亲子间关系的疏离。影片通过这种父亲与儿子之间的矛盾来使得现代化的问题得以映射。

现代化这个问题是第六代导演一直在涉及和处理的话题。一方面,这是时代的必然性,因为电影使我们生活的映照。上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出现的改革开放浪潮,带来了社会的现代化问题,社会在发生巨变,家庭,个人也随之改变。另一方面,这与第五代导演反应历史与文化不同,第六代导演在这种社会变革之下,他们将镜头对准了当下社会本身,记录和创作了现代化对于当下社会带来的种种影响。他们将关注的重心从民族历史文化的厚重转移到了当下社会的焦躁,他们关注普通家庭生活和草根小人物,讲述他们切实的生活变化,来影射时代的变动。

然而,同样是现代化的讲述,导演们各自的表达方式不同,贾樟柯倾向于文学性的讲述,蔡明亮在他的佛学境界中修为电影,宁浩借助于后现代的荒谬,娄烨偏激地展现他的才华横溢,而张杨不温不火地在艺术与商业间寻得平衡。

杨沛

爱丁堡大学电影策展硕士,90后,处女座。翻译,影评,编辑,运营,飘飘荡荡,在电影世界里还居无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