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弗雷德·杜尼约克是谁?

除夕这天一早,我又来到了潘家园旧货市场“扫货”。这是北京城我最爱逛的地方之一,原因无它,就是在故纸堆里寻宝、捡漏儿,因为这儿每周末上午都有旧书市。过去十年,我在这里曾陆续淘到过上千册的各种海内外电影书籍。很多时候,老板们并不识货,让我有幸低价赚得了一些小便宜,那可是相当有“快感”的事情。

IMG_5925_副本

今年除夕,恰逢周六开市。可顶着严寒到地方一看,好嘛,原本应该人群熙攘、乌压压一大片的旧书市,竟然只剩下了伶仃可怜的三五摊位,估摸着大多数老板都回老家过年吃饺子去了。我没精打采地转了一圈,没啥好货色。正待离去,却见不远处的一个地摊上,散乱地扔着几本外文画册。其中一本,封面上方有“China”的字样,下方是一位中国妇女回头微笑的面孔。我打开一看,这是作者曼弗雷德·杜尼约克(Manfred Durniok)1981年在柏林出版的摄影集,纪录了“文革”后中国的大量城市景观、居民生活和文化风貌,共一百余张照片;而扉页上赫然还有作者1988年的亲笔签名。正是出于想对1976年后转型期的中国有所了解,加之老板也相当厚道地开价仅仅10元,我买下了这本份量颇重的画册。

IMG_5930_副本_副本 (2)回到家,我仔细翻阅了每一张照片。其中有一张城市电影院的图片,看宣传广告上正在放映卓别林导演的美国影片《大独裁者》。这部拍摄于1940年伟大反战影片,1979年由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后在国内公映(由此可以大致地推断出照片拍摄时间)。曾主演《新闺怨》(1948)的卫禹平担任译制导演,集合了邱岳峰、刘广宁、伍经纬、乔榛、尚华、富润生、童子荣、毕克等空前豪华的阵容,最终促成了这部家喻户晓的杰出译制经典。

在东西世界冷战期间,能以正面、善意而非狭隘意识形态偏见的镜头展示变革进取的中国,这位摄影师曼弗雷德·杜尼约克到底是何方神圣呢?

由于不懂德文,我查阅了一些中英文的网络、图书档案资料,继而突然心中升腾出一种“久别重逢”的感觉:这位曼弗雷德·杜尼约克先生果真和咱们中国大有渊源!他不仅是位摄影家,更重要的身份是联邦德国的电影电视制片人、导演和编剧。1934年5月,他出生在柏林,后陆续于柏林和美国哈佛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方向是法律、政治学和经济学,不过就在求学期间,他迷上了拍电影和摄影。五十年代末期,他开始涉足德国电影的制片拍摄,并以《玛拉特斯塔》(1969)一片斩获四项德国电影奖(German film awards)。1970年,年仅36岁的他就受邀担任了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委一职。

在制作本国电影小有成就之后,曼弗雷德·杜尼约克用超越性的眼光瞄准了世界影坛,将跨国合拍作为其毕生追求的事业。他合作的对象既有西班牙、墨西哥、日本这种不同文化、经济水平的国家,更有匈牙利、中国这样的处于意识形态对立面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在冷战期间是需要甘冒极大风险的。其中,匈牙利杰出导演伊斯特凡·萨博是与他合作最多、成果最大的导演。1981年,根据克劳斯·曼的小说,他们合作拍摄了“二战”背景的《梅菲斯特》一片,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还有2003年日本著名导演篠田正浩的谍战史诗巨制《间谍佐尔格》,也是杜尼约克参与制作的。影片在中、日、德三国取景。2006年北京“日本电影周”,篠田正浩导演专门携此片出席了在我们电影资料馆的放映活动,可惜此时杜尼约克已经因心脏病去世三年了。

曼弗雷德2_副本_副本

曼弗雷德·杜尼约克和中国的情缘从1972年就开始了,这时正是“文革”如火如荼之时。据《上海地方志》记录,从1972年起杜尼约克应中影公司、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邀请,多次到上海访问,与上技厂、美影、上影建立了密切的关系。1979年到1980年,杜尼约克与美影洽谈合作拍摄动画片业务,大家后来所熟悉的《天书奇谭》(1983)就是双方合作的结晶。故事片方面,杜尼约克与吴贻弓、张建亚合作,将法国文豪儒勒·凡尔纳的一部中国题材小说搬上银幕,这便是1987年由陈佩斯主演的喜剧片《少爷的磨难》。

曼弗雷德3_副本_副本曼弗雷德·杜尼约克在中国协拍的最著名影片,要数1986年与“西影”合作的《黑炮事件》。这也是我个人最喜爱的一部当代中国电影,不过过去我们基本上只谈西影、谈黄建新、吴天明,不太提到这位德国人。现在回想起来,影片不正有德国演员盖尔哈德·奥尔谢夫斯基的参与么?此人1976年柏林电影节的影帝,能把他找来参与拍摄,想必便是杜尼约克的运作吧。除了在中国合拍电影,杜尼约克还利用他的国际影响力将大量的优秀中国电影介绍给欧洲,是中国电影走向国际的一位重要幕后推手。

曼弗雷德.杜尼约克1995年还担任了第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1999年被授予 “北京市荣誉市民”称号,他也是获此殊荣的唯一一位欧洲人;2000年他在德国规划修建了欧洲最大的中式园林“得月园”。2003年3月7日,这位曾经制作过400余部电影电视作品的资深制片人,因心肌梗塞于柏林逝世,享年68岁。十年之后,我在潘家园偶然间得到了他亲笔签名的《中国新面孔》摄影集,并由此了解到他对沟通东西方世界、促进中德文化交流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这不能不说是一次奇妙的缘分。那么,就仅以此文,献给这位中国电影人的老朋友,祝他在天堂一切安好。

(编辑:赵翔宇)

沙丹

别号奇爱博士,中国电影资料馆的电影策展人,电影史研究者、影评人;电影评论集《幕味》作者(2016年8月由后浪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