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在选择,我们都没法选择

%title插图%num
Crossing Hennessy (2010)

日本电影音乐大师久石让在其电影音乐著作《感动,如此创造:日本电影配乐大师久石让的音乐梦》曾经说过,电影开始时首五分钟的编排方式,决定了整部电影的配乐多寡,也关乎整部作品的音乐平衡问题。然而,我想其实首五分钟的电影音乐,也关乎一部电影的气质与基调。

岸西新作《月满轩尼诗》里,甫开场以扬声器传来贝多芬《命运交响曲》那充满劲度的「登-登-登-登」,代替闹钟唤醒爱赖床、胸无大志的阿来(张学友);一边是具斗争热情、莫大感染力的悲情英雄意识,一边是懒洋洋无方向的「小男人」,相映成趣,于是,音乐在这里一开始就为电影下了一个幽默的注脚(精英艺术与非精英份子的并置),教人啼笑皆非。因为人物设定关系,古典音乐在这里往往成了反讽味道。

相对之下,岸西首部自编自导作品《亲密》以精致的音乐开展(开场弦乐音色相当悦耳讨好,让观众尽快进入细腻感情世界),配合故事给予观众空间想像,禇镇东的音乐在片中相当克制,而且也有着小品文艺片的雅致,婚外情、第三者的故事充满其中,可却不流于一种污名或罪状,音乐应记一功。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The Trout Quintet)作为整部电影结尾时采用的音乐,又是另一番味道。相比平民化的《月满轩尼诗》,《亲密》在故事与拍摄的处理也含蓄有致,充满细节。电影以倒叙时间叙事,让观众像剥洋葱般逐层揭开箇中男女的暧昧情感关系。

第一场,观众但见车里只余下已婚的汤少(郑伊健)与同事阿珮(林嘉欣),大抵早看到二人之间隐藏了不可告人的情感,及至车内的一场争执(男方欲介绍女方另一高薪厚职,借此跟女方建立距离),阿珮决绝地走出车外,独个快步回家,汤少则以汽车在旁亦步亦趋,此时,音乐是二重奏的对话,钢琴与提琴的呼应与张力,正好展示二人的情绪。那是一次很好的示范,两种配器,代表着两位主人公的心情,与剪接后的画面同步配合。
故事一开始,就告诉大家,一段关系大抵从此了结。

尔后,故事再从一星期前、一个月前、两个月前、三个月前、六个月前、十个月前及至一年前的慢慢开展,及至舒伯特《鳟鱼五重奏》的响起,已经是电影的最后一场(却也是片中人物关系原初之时)。一年前某天,公司只余下汤少与阿珮,谈论公事之际,大厦警钟忽而响起,二人遂走到天台看个究竟,慌张的汤少不知怎地说起买保险的事(典型传统保守男人心态),倒是阿珮从容不迫,哼起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那是最为乐迷熟悉喜爱的第四乐章,阿珮甜美的乐声,叫汤少镇定下来。她说,那是她小学时已懂得的乐曲,就连「随身听」也有此段音乐,用以排解生活闷气与烦恼。那一次,仿佛成了二人关系更进一步的开端,电影以汤少驾驶汽车载阿佩离开公司作结,然后是《鳟鱼五重奏》的原装版本响起,只见二人言笑晏晏,原来在公司的距离(相比二人在天台时的身体距离与眼神可见)都拉近了。

都说电影里喜欢什么音乐的人,自有什么的性格气质,像喜欢贝多芬的交响曲的,要么像《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里反叛狂人的Alex(Malcolm McDowell),要么像《这个杀手不太冷》(Leon, the Professional)的暴烈探员Stansfield(Gary Oldman),还有《触目惊心》(Psycho)里的精神分裂者Norman(Anthony Perkins),近期还有伍迪·艾伦《总之得就得》(Whatever Works)里的Borris(Larry David),都是不同程度的病态偏执狂,语言或行为,充满暴力意识。

喜欢舒伯特呢?大抵是另一回事,舒伯特给人感觉总跟爱情有关,大抵是因为这个其貌不扬的年轻音乐家在爱情路上总是波折重重,其音乐里每每有着爱情悲剧基因,于是电影里有关爱情的,总少不了舒伯特音乐的登场。像《钢琴教师》(The Piano Teacher)、《快乐到死》(Happy End)、《乱世儿女》(Barry Lyndon),当中的爱情总是哀伤终结,至于《鳟鱼五重奏》之于《亲密》 ,可能还多一重阅读。

《鳟鱼》原是十八世纪诗人Christian Friedrich Daniel Schubart的一首诗作,诗人因政治因素遭受囚禁,于是借着此诗,表达自己在牢狱生活中对自由的渴望。舒伯特于是也将这诗谱成歌曲《鳟鱼》,后来更创作成五个乐章的《鳟鱼五重奏》。什么是自由? 《亲密》里,在家庭医生诊所里的鱼缸里的鱼,注定是没有空间与自由了,那么长期在幽闭环境工作什至一同上下班的职员有自由吗?是否也必然造就种种无法躲避的「亲密」关系?像宅男阿松(曾国祥)与珠珠(活己岚);汤少与阿珮;阿珮母亲与家庭医生。

电影的中文名称是《亲密》,英文名称是Claustrophobia(幽闭室恐惧症),开宗明义就是语带双关。原来,我们都在选择,我们都没法选择。

罗展凤

香港中文大学毕业。现代语言及文化研究文学硕士。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员。电影音乐专栏文章见于《看电影》,另散见于《电影欣赏》及《香港经济日报》。现任香港公开大学创意写作与电影艺术讲师,专研电影音乐。有关著作包括《电影音乐》《流动的观影声色:罗展凤映画音乐随笔》及《必要的静默:世界电影音乐创作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