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合伙人》:自我催眠的合伙人

都说《中国合伙人》是一部讲“中国梦”的电影,但看完以后,令我疑惑的却是,他们到底有什么“中国梦”?

《中国合伙人》中的三个朋友开了家英语学校叫“新梦想”,但吊诡的是,其实他们在梦想上根本无法达成共识(其实只是不愿意承认)。“梦想”当然没有贵贱之分,好像黄晓明的“梦想”其实就是踏实赚钱,佟大为的“梦想”就是踏实过日子,而主人公邓超经常把“改变世界”挂在嘴边,但在黄晓明看来,这不过是邓超基于家族传承的需要,以至于到他们一起开公司后俩人有了冲突,黄晓明想到和解的办法还是给他买一套300平米的房子,但邓超说这他妈根本不是他想要的。

那他到底想要啥?

电影的结尾给了答案,当邓超知道好朋友黄晓明砸了一笔钱将实验室以他命名后,他喜极而泣,嘴里还傲娇似地说出“土鳖”二字,当然,导演说这些其实和钱没关系,他给出了一个解释,说这部电影的三个主人公其实是有共识的,他们的“中国梦”其实是“尊严”!

我觉得特别可笑。可笑的并非是砸钱在实验室上刻自己人名字,可笑的是总要用一些大而无当的词儿”尊严“啊”梦想“啊来粉饰自己的个人行为以此制造优越感。像大把大把砸钱这种事儿根本也不涉及政治正确与否的讨论,纯属个人修养和个人选择,就好像你在中国大陆下载个电影,基于国情法律经济(或许还有人人都是共犯)的情况,也没人愿意去指责你,但版权方对此表示质疑与责难时,你不但把自己合理化了,还给自己戴了个高帽:“这是我们中国人的权利,你要尊重我们。”我的妈呀,这他妈不是搞笑吗!

我觉得这部电影充斥着这些转移视线与自我粉饰,先不提三位合伙人在创业过程中的某些手段可能陷入的“不正确“,就拿最后的版权问题来说,虽然故事早就交代了”新梦想“确实未经授权使用了美方教材,但故事中刻意用美国方面对主人公三人的一些挖苦来转移视线,避开了”是否剽窃侵犯版权“的讨论,美国方用”科举“”舞弊“等词汇来指责三人,三人义愤填膺,说要”攻陷美国“,最后仍要声明我们虽然会输了官司,但我们的市场份额会越来越高,“到时候你们会真正尊重我们,就不会再通过打官司和我们沟通。”

什么时候钱与地位变成了衡量尊重与否的标准了?而“打官司”这种正常普世的法律途径在他们看来反而是一种歪门邪道和代表”歧视“的一种手段了?电影中老外们在谈判桌上对中国人没完没了的侮辱,这种刻意刻板到不行的设计,还停留在”我们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的阶段,反正我是不会相信的,而以此激发的任何关于”中国梦“的想象,无非是民粹和自我催眠而已。就好像暴发户们总觉得有钱了就代表了体面和自尊,其实连财富和尊严的区别也分不清,而我们的电影仍在用这套暴发户思维自我陶醉,连一些普世价值也没搞清楚,你说还能指望什么。

当然,我觉得除此之外,这部电影的时代命题其实一点也不真诚(毋宁说虚伪)。就拿故事开头来说,甫出开场字幕(年代1980)就放起崔健的《新长征路上的摇滚》,这首歌其实创作于9年后,歌曲和故事背景差了几乎整个10年,意义就更不用提;而故事中60年代初出生的人们却于92年左右在ktv高声歌唱beyond的《海阔天空》,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beyond80年代末在北京开过个唱,但在北方地区,熟悉他们的人极少,当时就有新闻说听演唱会的人越来越少,他们在北方地区开始走红,差不多是95年后的事了(网友纠正了我此处论证的偏颇和错误,谢谢--西风古道 :关于beyond的《海阔天空》,我补充一点,专辑是:《乐与怒》,也就是黄家驹生前最后的专辑了,发行日期大约是1993年上半年,而且专辑的主打歌曲开始的时候是:《爸爸妈妈》,《海阔天空》这首歌被大家传唱,还是黄家驹去世之后,所以92年在KTV唱《海阔天空》,是不可能的,不管是不是60年代生人的),当然,许多人可能并不在意这些东西,歌曲只是提供一个怀旧的氛围,很多人都是在那种氛围中寻求自我感动,其实根本已经与电影无关。

煽情很容易,但做电影却不应该如此。拍时代就要有对时代的尊重,拍人物就要有对人物的尊重,像电影开头设计黄晓明无时无刻穿着那件中国t恤蓝色运动外套,还要让他说什么”红旗不倒“,我觉得根本就是过犹不及。这部电影功能化功利化,急躁到不得了,恨不得时时就让你哭上两下,所以音乐铺的遍地都是,怀旧场景也是一出又一出,就好像把佟大为和黄晓明设计在录像厅对话,除了和美国的邓超做一个转场之外,这个场景在戏剧上一点作用也没有,而只是一个符号,和那些歌曲一样,不过是营造一种氛围,一种情调,管你是真的假的。他费劲机心,因为他根本就知道观众需要的只是”自我投射“,而不是电影本身。

我觉得三个演员有场戏演的很好,就是酒席吵架那场(当然那种多机拍摄然后快剪,实在是通俗又难看),邓超在最后说自己”我只是曾经觉得自己最重要“,意即我曾经自私,但我现在不是了!可是我看完整部片,觉得他从头到尾都一样自私,根本也没有变过,即便我假设他真的追求的是所谓“尊严”,但为了崇高目的就肆意妄为伤害朋友,于情于理也说不通,我不知道编导到底是怎么说服自己的。后来我看了访问,说邓超那个角色是最像导演陈可辛的,我才终于理解,哦,原来邓超那个角色就是个虚伪的人。

我的结论也许是我的偏见,我不喜欢陈可辛,很不喜欢。

ps:我看了一篇访问,陈可辛说:“电影也是一样,这些东西的加入都是因为电影需要。因为讲到中国人去美国,那个年代中国人还有一定的民族的自卑感,到后来中国越来越强,所以有后来的那些情节,不管我价值观认不认同。”“譬如成冬青用孟晓骏的名义去捐赠,用金钱去买回尊严,是我个人不同意的价值观。所以我在那里也加了一句台词,孟晓骏说成冬青“土鳖”。虽然他对此举很感动,但他是感动于友情。”

孟晓骏在成冬青送房子的时候毫不被友情感动,一看到实验室招牌就感动了,前者是砸钱,后者也是砸钱,如果不是觉得后者代表了“尊严”,请问感动源自哪里呢?

当然最可怕的是一个“创作人”(我怀疑的是他算吗?抑或只是一个商人)拍出一部电影后,竟然公然说自己并不认同电影里的价值观,而且还要百般辩护,说自己是迎合“电影需要”,“不管我认不认同。”

我还有什么可说呢。


|编辑:夏若特和树

林泽秋

编剧、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