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姿势》:站在孩子的位置

孩童姿势

【Spoiler Alert! 以下内容涉及部分剧情泄露,可能影响观看】

几个月前,李天一、夏俊峰等备受关注的案件接连宣判。不管网上反响如何激烈,所有人还是先放了一个长假,忙自己的事去了。似乎被安排好的结果也再次提醒我们,到底有多少人能看见真相,抑或者说,到底有多少人会真的关注真相,愿意去靠近真相。不得不说,即便拥有了网络,当民众拥有了更多的讯息渠道,实际上,非黑即白、压倒性的暴戾之气、缺乏怜悯跟同情的事实从未改变。

《孩童姿势》是一部奇特的片子,除了摘得今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它也会让人惊诧,类似故事隔三岔五甚至每天都在中国的土地上发生。

电影从一则社会新闻出发,却不妨碍它成为一部出色的艺术电影,正视了罗马尼亚的社会现实。技法精湛,对白绵密,结尾充满震撼力。

故事很简单:富人家的儿子撞死了穷人家的孩子。富人家的母亲东奔西跑,试图替儿子洗脱罪名。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子不教父子过,偏偏这一家子是强势母亲弱势儿,儿子不买家人的账。

应该说,这样的题旨谈不上多深刻,看点也不多。然而,就跟《一次别离》的夫妻吵架,有些导演总能拍出大气量,《孩童姿势》亦是如此。与中国民众的思维相反,电影把重心落在富人家的母亲身上,但绝非为富二代洗刷清白。

如同性格上的强势,她的戏份也压倒了软弱的儿子,交际手腕、生活做派,样样在行。可能正因这样的家庭阴影,导致儿子无法真正成长,永远活在了温室当中,更无勇气去承担罪责。

电影尝试努力去讲解,一起车祸背后的两个家庭,同样的爱子心切,它们到底是有何不同。或许,这样的处境还谈不上某部电影的经典台词:禽兽也有活下去的权利。可是,有多少人会去关心强势一方的处境,很显然,不发人肉追杀令已经是客气了。当悲剧已经酿成,道德家们难免要出来说三道四。更有拥护者高呼不值得同情,死有余辜。可是,面对一个悲剧,真有人去体味悲剧从何而来,以及如何消解业已存在的悲剧?

导演试图让观众站到孩子的位置——哪怕他已经五大三粗,在母亲看来,他依然会像孩子一样犯错。但很多时候,先一步犯错的,其实正是母亲。简单举一个例子:一个孩子犯错或者跟人打架,中国式教育、西方国家的教育乃至于罗马尼亚的教育,它们必然会有不同。哪怕是在中国,只有很少一部分的家长会让孩子自己去处理,或者鼓励他们“如何打回去”,更多时候,家长必然要出面解决。如同《孩童姿势》的母亲,无论取得怎样的成就,拥有何等的社会地位,在事实上他们都是失败的。

《孩童姿势》用摇晃的手持镜头直接介入了事件,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它近乎白描地展示了富人家如何施展手段,试图把事情一笔带过。显然,在强者看来,这不是一起悲剧,而是一次倒血霉。

直至结尾,双方家人见面,悲剧以平和的方式被展示,母亲的恸哭似乎在意料当中。我们很难相信,她是真的被穷人家的遭遇所打动,但是,出于善意,也许她是有所触动。再不然,没长进的儿子还下了车,这么微不足道的举动,他居然要熬完一部电影才能完成,足可见内心承压之不堪。

只是,等待他们的真正结局,无从得知。或者在导演看来,其实也不重要了。这样的事情,不只在罗马尼亚,哪天不在搬演。

富人跟穷人,好牌对坏牌。中产对中产,正牌对套牌。每个人有不同的位置,每个人有自己的判断,只要事情不发生在他们的身上,我想,光有预判和设想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你不在那个孩子的位置。

【原载于名牌】

木卫二

专栏作家,影评人。《南方都市报》、《城市画报》等媒体供稿。华语电影传媒大奖评委,华语青年影像论坛选片人。参与编著《华语电影》系列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