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救火英雄》,必然绕不开之前那部《逃出生天》。相距不过三个月,同样的制作规模,同为救火题材,同由不同世代的香港男星担任主打,撞题材都撞得这么正,实在不好解释。
无可避免的“重复消费”,加上档期和宣传不利,《救火英雄》也蒙受了负面影响。
可是,《救火英雄》显然比《逃出生天》好多了。
一来它是个良心电影,不搞3D。2D能讲清楚的浓烟,没必要靠张牙舞爪的劣质3D来唬事。二来在剧作编排上,《救火英雄》显得更有章法,层层推进,悬念迭起,几乎没有离开过救火这回事。三来,相比较于多数合拍片(《逃出生天》完全是广州消防的主旋律),即便还有内地演员的参与,但这部电影只是在讲香港的事,带有浓厚的本地意识。
回到《十万火急》时代,很容易看出香港电影在制作上的变化。杜琪峰跟银河映像注重人物的性格丰满(个人情感及家庭),制造火场的高潮大场面,呼唤时代的英雄。郭子健已经把救火这回事放在了最低的层面,接连死人不说,好看与惊险不再是首要追求。他抛出对官僚体制的质疑,人浮于事。在浓烟中直面人心阴暗,以及一眼可见的救香港寓意。影片高潮段落,索性是一个“过度抒情”的场面调度,完全交给了主人公的内心戏。
与《风暴》相似,这部电影也主动制造灾难,不乏夸张之处。在圣诞夜和最热冬天的催化下,电站危难和香港命运划上了等号。你当然可以批评,郭子健不过是一厢情愿,刻意去制造了一场超脱现实的灾难,然而,加上浓烟的铺垫和人心的迷失,《救火英雄》所要摸索跟寻找的东西其实已经足够明白。
弦外之音还来自片中人物操持的语言:叶志辉的英文、海洋的蹩脚粤语、电站女员工的国语,这些语言交织一起,更加佐证了《救火英雄》所要反映的背景,那就是2013年,当下时刻的香港。并且,这些语言在片中产生了剑拔弩张的冲突,此外还有直截了当的调侃——这在合拍片浪潮中都是很少见的案例。以往,电影制作者跟演员都在试图藏拙,结果两边不靠。尽管《救火英雄》也没能完好地处理这个问题,然而,导演却主动跟观众示了个好,并不露怯。
《救火英雄》还有个亮点,一般救火片都是往塑造英雄的路子上去,积极正面主旋律。结果,这部电影走了一个反英雄的模式。火被扑灭了,但观众却高兴不起来。何永森从头到尾都是失魂落魄,阴郁不得志,缺乏传说中的主角光环。不过粉丝们也松了一口气,谢霆锋终于不再需要表演用力(撞门那里除外)。由于故事的时间和空间都被急剧压缩,何永森到底还掩藏了什么秘密,电影并没有明示。但所有人都看出来了,他就是奔着自我牺牲的心思去了,舍我其谁。
多数时候,火场不再是火光烈焰,《救火英雄》一再制造浓烟,无论是酒厂还是电站,浓烟制造了匪夷所思的恐怖片气息。也不是说,一般灾难片就没有恐怖或惊悚的成分,但往恐怖片里拍的,《救火英雄》倒还是真是少见。这般路数也令《救火英雄》在一堆贺岁档电影里显得气质独特,借助匠心独到的浓烟,郭子健的个人想法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而按照个人理解,《救火英雄》确实也跟所谓的贺岁喜庆沾不上边。这是一部虽败犹荣的电影——无论是在电影里,还是电影外。
【原载于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