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好莱坞幼稚病

AMF_7277 (341 of 376).NEF

寻寻觅觅,寻寻觅觅,终于等到了。

当马修•麦康纳看到《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的剧本时,很可能就是这样的想法。对于急于证明自己演技实力的他来说,这个本子来得真是太是时候了。面对这种机遇,真是贴钱也得上。事实上,他也的确承担了部分投资。

任何投资都是值得的,因为这个剧本,这个角色,正是奥斯卡的软肋。

至少在表面上,奥斯卡所代表的好莱坞精英意识,比较爱体现宽容的电影。艾滋病与同性恋元素,虽然不像十年前那么火了,但依然是体现人权平等博爱思潮的最佳题材之一。而从表演上说,虽然扮“矮丑穷”获奖已经成为好莱坞一个公开的笑话,但谁也不能否认,它的确是获得演技认可的一条捷径,关键得看演员是否真能彻底转化为角色。

马修•麦康纳做到了。很多人最先可能注意到形体上的变化,暴减21公斤的自虐法,虽然离“自虐狂”贝尔在《机械师》中的纪录还有段距离,但也足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这种为角色而作的牺牲。对于熟悉麦康纳的影迷或粉丝而言,这种“方法派”演技更有震撼力,因为谁都知道,麦康纳对自己的身体有多么自恋。作为好莱坞最爱运动的家伙,突然变得皮包骨头,本就人缘好的麦康纳,在同行眼中愈发了得;而这些同行,很多都是握有投票权的奥斯卡会员。

这么说麦康纳出演本片的动机,对他来说并不公平。毕竟,通过努力、甚至牺牲来争取可能的利益,这是无可厚非的。何况,他这回事真的演得好。最为打动人的,其实不是体型的变化,而是他的眼神和声调,的确传递出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但这种力量并非盛气凌人,而是一种求生的勇气。可以说,这是最接近“用生命在演戏”的表演,去年也独此一家。如果麦康纳真的凭这个成了奥斯卡影帝,也算是得偿所愿。

但是,除了麦康纳的演技得到证明外,我不怎么喜欢本片,甚至觉得它连合格的电影都算不上。这种不满,也包括对以同样自我牺牲方式获得赞赏的男配角。杰瑞德·莱托演的“很好看”,但给我的感觉太平面,缺乏那种让观众真正和他心灵沟通的时刻。编剧设计这个真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角色时,仿佛他的唯一作用,就是与男主角互动,好更好地衬托后者的形象。这种感觉令人不舒服。

而影片在另外一些设定上的无能,简直让人难以容忍。比如由詹妮弗•戛纳扮演的女医生,不仅很明显也是为烘托男主角而“硬写”出来的,而且其存在很廉价,包括对她本身的一些刻画以及和男主角的关系,都显得设计感过强,缺乏水到渠成的自然。

为了树立男主人公个人对抗体制的英雄形象,影片不惜刻意丑化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其实,生活中男主角原型的个案,有很多非理性的地方;他最终成功地延长了自己的寿命,并不代表能作为普遍经验推广,更不代表FDA的做法有大问题。实际上,安慰剂对照试验,依然当今最为成熟有效的新药测试途径。为了突出个人形象,而将体制抹黑成邪恶不堪,这也算“好莱坞幼稚病”的最经典症状了。只是,最近很少看到发作,没想到居然在一部奥斯卡热门片中体现得这么明显,还真挺意外的。

所以,《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于我,是一部功利性过强的电影,加上还披了层人权平等博爱的面纱,越发显得不伦不类。这种时候,我就特别想念《南方公园》那帮家伙,多么希望他们能狠狠地恶搞一下本片!

原摘于凤凰网电影

(编辑:段进宇)

红袖添饭

非电影专业,非电影相关工作。蹲点米国帝都为接应英勇的人民解放军而作准备。看电影主要为怡情,顺便码字写些废话骗奶粉钱。《看电影》《环球银幕》《电影世界》《大众电影》《中国新闻周刊》、网易、时光网、搜狐、腾讯、凤凰等诸多媒体都被骗过,目前正以凌波微步逃避各方人马追杀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