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船长》:通往真实的航道上

%title插图%num
Captain Phillips (2013)

男人与大海,真是绝佳的创作主题。从少年时代就一读再读的《老人与海》和《白鲸》,不管是摩西劈开红海,还是路飞踏上伟大航道,只要是男人与大海的故事,对我永远有吸引力。这两年凑巧,以男人与海为主题的电影也很有几部好片,比如去年的视觉盛宴《少年派奇幻漂流》,今年的极简主义独角戏《一切尽失》,还有保罗•格林格拉斯的新作《菲利普船长》,而且这个生死存亡的海上故事的确真实发生过。

《菲利普船长》改编自2009年的阿拉巴马号美国货轮劫持案,这是两百年多年来美国公民第一次在海上被绑架。被索马里海盗劫持的阿拉巴马号船长理查德•菲利普,在逼仄的救生艇与海盗僵持了五天五夜,终由海豹突击队营救成功。次年菲利普出版了《船长日志》详述整个被劫持过程,由哥伦比亚公司一举购得影视改编权。电影结构分为两个部分,前半段讲菲利普船长如何保护货船和船员,与索马里海盗斗智斗勇,后半段急转直下,英雄沦为阶下囚,是众方营救菲利普船长的故事。这样的真实事件在现实生活中固然引人关注,而作为电影却缺乏期待指数,因为观众知道菲利普必然被救,正义战胜邪恶。有《93航班》和最好的两部《谍影重重》积淀的保罗•格林格拉斯自然深知这一点,费劲心思的他为这部电影找到了最适宜的出路。

在好莱坞大举进军视觉特效领域和真假3D企图称霸银幕之际,保罗•格林格拉斯反其道而行之,选择了率领剧组全员登船两个月。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海上实景拍摄,加上不铺轨全手持的纪实影像风格,凌厉的快节奏剪辑,同时在海盗组与船员组之间实行严密的隔离政策,两组人马错开拍摄时间,甚至连就餐入住也不同场,一切的一切,皆为最大限度还原阿拉巴马号劫持案发现场。汤姆•汉克斯对探班记者笑谈:“开机饭都没一起吃啊,第一次看见他们就是通过望远镜,人已经驾着快艇冲着我们来了。” 为了实现登船劫持的重场戏,导演安排四名毫无表演经验的海盗演员提前数月进行体能训练,从游泳、驾船开始,直到他们能凭借自己的本事从小快艇攀爬上巨轮,像真正的海盗那样。这样又耗时又磨人的拍电影方法,似乎专属于上个世纪等云到的黑泽明,和活活把张震练成八极拳冠军的墨镜王先生。在最讲求投资回报比,剧本初稿没写完营销方案先出炉的当今业界环境下,保罗•格林格拉斯的坚持非常难得。正所谓聪明人下笨功夫,一切都奏效了。因为真实,甚至阿拉巴马号也活了起来,它面对渺小又迅猛的海盗小艇,挪腾着庞大的身躯,无奈辗转着,又功亏一篑,让人揪心。

有些观众对本片有更高的期待,认为保罗•格林格拉斯并没有深挖索马里海盗背后的根本原因,没有彻底突破美国爱国主义教育宣传片的格局。所有的电影都是被裱好的画,哪怕是纪录片,拍什么不拍什么,剪进去和扔出去的素材本身就是一种选择。从这一点来说,《菲利普船长》当然也不能免俗,但粗暴简单的将本片分类为高大全、伟光正的美国宣传片,也着实委屈了它。电影里海盗们将“我们只是渔民”重复了三四遍,口气从狡诈到无奈到自嘲,菲利普船长被劫持到救生艇上,有几处与海盗头子缪思之间的简短对话,“我没有办法,我上面有老板。”“我们都有老板。”这样的三言两语点到为止,在我看来已经足够,言外之意的世界,你我都懂。

现实中菲利普船长本人坦诚并没有自愿牺牲自己来拯救船员,因为“我当时已经被俘虏”,并说真正的英雄是海豹六队和他的全体船员,镇定,服从指挥,阻止了悲剧的扩大化。据CNN报道,当年真实的情况是大部分船员不仅不认为菲利普船长是英雄,反而有十一名船员向Maersk Line提起近5000万美金的诉讼,声称菲利普船长无视船员的安全问题,为了缩短航程节约成本,一意孤行往危险水域开, 而在启航前所有的船只都已经得到了警告。作为证物的邮件中的确提到了“请远离索马里海岸线600海里”,阿拉巴马号被海盗袭击时距离索马里海岸线只有380英里。阿拉巴马号总机械师Mike Perry说:“我们都很难过,但公关宣传中让我们很吃惊。他对海盗袭击负有直接责任。” 在2012年的取证中,菲利普船长承认了收到过海事安全机构的邮件,但他声称:“我不认为600海里能保证什么安全,我不认为1200海里又能保证什么安全,就像我当时对其他船员所说那样,我们一直走这条航线,(海盗问题)只是迟早的问题,我不认为远离个600海里就能减低潜在危险。” 危机的真相一定不会非黑即白,纽约邮报报道,索尼以五千美金每人的价格和船员签订协议,购买他们的故事版权,并且同意永远不可公开当时船上的真实情况。所以作为观众,在通往真实的航道上,大家只能从装裱好的画中一窥当时的波澜罢了。

尽管菲利普船长从不以英雄自居,但他还是以英雄的姿态被民众熟知的,而57岁的汤姆•汉克斯更想从他的日常生活开始了解,花数周时间调查搜索资料,数次会面真正的船长,汤姆• 汉克斯说到和菲利普船长第一次见面时,自己还很天真的问:“‘你一定很喜欢眺望大海吧。’,而他却说我已经有三十五年没有这样做过了。这样的细节,才是我想要掌握的。” 不想草草赋予海上生活以诗意,更不可轻率的浪漫化一个船长的工作日常。海上实拍中,导演谈到汉克斯总是赞不绝口:“在救生艇上一待数小时,所有人都被他鼓舞。哪怕晕船得再厉害,汤姆总是第一个回过头来说‘我可以了,再来一次。’”如果说以上这些都是意料之中的好,(谁叫他是好莱坞德艺双馨的金字模范呢?)那么汤姆•汉克斯在《菲利普船长》最后半小时的表演的确征服了我。

最后一场可以载入影史的菲利普获救戏原并不在剧本中,是因为班布里奇号驱逐舰的舰长及海军军医一直随行拍摄,保罗•格林格拉斯灵机一动,让医疗人员按照当年菲利普船长获救时的例行检查,给汤姆•汉克斯从头过了一遍。 在今年的纽约电影节上,汤姆•汉克斯回忆那场戏,依旧忍不住感叹“那一刻就像我从未拍过电影”。并没有什么两届奥斯卡影帝,就是一个57岁的寻常美国男人,一个临行前和妻子讨论孩子未来前途的丈夫,一个和底下船员磨合中略显古板与严肃的老船长,因为极度疲累危情所带来的创伤后症候群,他的颤抖、恍惚和脆弱就是这样真实发生的。菲利普船长根本不是什么超级英雄,他只是也应该只是一个在非凡境遇下的平凡人。真为汉克斯这一刻的放下而由衷感动,我曾以为他不能给予热爱他的影迷们更多惊喜,因为他早已站在巅峰。像一个武学宗师的最后时刻,本片中的汤姆•汉克斯散尽毕生修为,返璞归真,抵达无我之境。

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坦言临时起意的最初几条并不成功,老搭档摄影师Barry Ackroyd甚至第一条走位都错了(他也是《93航班》、《拆弹部队》的摄影),于是他和汤姆•汉克斯两人走出门外交谈,“伟大的演员就是这样,当他看到一扇门,哪怕只有一丝缝隙,都会勇敢得走过去,去寻找每场戏之后的真相。很多人和我分享看到电影结尾时,那些关于震撼心灵与人性的感受。而我看到的是一位寻找真相的伟大演员。”

窃以为这样精准的高评可以加冕整个《菲利普船长》剧组,在电影特效技术革新巨浪中,还有这样一批人马驾着一叶小艇努力向前,以真实的力量逼近真实。

最后,我还喜欢电影结束时的叙述字幕:2010年,菲利普又回到了海上。

船长,当然是属于大海的。

潘萌

Chapman University MFA screenwriting,双语编剧,作家,国际电影发行人,《环球银幕》特约海外记者,常驻好莱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