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JIFF2014·译】《天生狂野》影评

Born_to_Be_Wild_3D

文章题目:Born to Be Wild
作者:Glenn Heath Jr.
来源:www.slantmagazine.com/film/review/born-to-be-wild/5397
译者: Judy筱 / 编辑:sunrise

生命中有三件事情存在着确定性:死亡、税收,以及摩根•弗里曼(Morgan Freeman)的声音。在很多纪录片中都能听到他那种能够抚慰人心的声音,那种向沉重的题材徐徐注入层次与热情的声音。这次的《天生狂野》(Born to Be Wild)也是一样。本片由大卫•里克雷(David Lickley)执导,以IMAX 3D技术呈现出两个杰出女子的生活:达芙妮•谢尔德里克(Daphne Sheldrick),一个帮助抚养肯尼亚的大象孤儿的畜牧学专家以及蓓鲁特•高尔迪卡(Birute Galdikas),一个长期热衷于保护婆罗洲(Borneo)猩猩的动物学家。谢尔德里克和高尔迪卡都恪守一个特殊的信条:完全按照动物抚养幼崽的方式来救助这些小生命,这样在放归自然的时候它们能够更好地适应野生环境。

“这个故事就像一个童话,但它是完全真实的。”影片的开端,弗里曼以无所不知的口吻若有所思地说道。伴随着他平静的声音,电影以航拍镜头,渐渐展现出宏伟的非洲平原以及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与《动物星球》(Animal Planet)的典型拍摄手法不同的是,《天生狂野》并不侧重展现宏伟壮观的动物场面,而是关注两位女性对动物贴心细致的救助方式。对于这些动物而言,她们就像真实存在的“仙女教母”。谢尔德里克在长达三十年的美好岁月里,不断地完善和细化对大象孤崽的抚养方式,教会它们建筑家园,为它们重归自然做好各种准备。她的工作范围之广、程度之深,都是显而易见的。“我花了28年的时间去完善正确的乳汁配方。”谢尔德里克一边平静地说着,一边凝视着一张照片。照片上的小象开心地从一个巨型奶瓶中吸奶——那奶便是她的心血凝结。高尔迪卡的工作同样繁复,她需要密切关注每个猩猩幼崽的独特性(有时甚至跟人类一样的个性),帮助它们逐渐摆脱对人的依赖,从而能够在自然环境下独立生存。 “他们的野性是需要保留的。” 她一面这样坦承,一面看着自己的这些猩猩在丛林中尽情地驰骋,并且向它们尊敬的“母亲”投来赞赏的目光。

像上述这些情节那样,侧重于对个人经历的展现是《天生狂野》最大的亮点。它不仅体现出两个女子对待工作的热情,同时也展现了养育这些动物是多么的不易。这些活泼的动物们给观众带来了丰富的视觉感染力,而这样的感染力并不源自刻意逢迎,或者仅仅出于动物的可爱卖萌。不管是许许多多可爱的小猩猩宝贝们簇拥在一辆手推车上,还是一只小象跳到镜头面前和观众们打招呼,自然的韵律就这样轻快地走进我们的脑海。相比现如今人类社会充斥的各种愤世嫉俗情绪、质疑批评的声音,这样的自然韵律显得如此温柔而亲切。一些镜头甚至有着神奇的感染力,比如当谢尔德里克让她的动物管理员和小象睡在一起时,他就像是它们的“母亲”一样;还有个特写镜头是我最近看到的最美的电影画面镜头之一:一头精神紧张的小象正在不断被它的人类小伙伴安慰着。这个镜头也完美地阐释了《天生狂野》是如何做到超越其题材本身的。

《天生狂野》片长仅40分钟,可能无法在影院里广泛上映,但是该片组织严密,循序渐进地展现了对每个生物原有的生态循环的复原过程,从人工驯化到放归自然,整个循环都做到了及其精准的还原。不管怎么说,这样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更加令人难忘的是,里克雷把弗里曼形象的旁白和流畅的摄影很好地结合了起来,形成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每个关键的连续镜头,都以一个慢上升(有时是下降)的镜头拍摄广角风景开始,然后干净利落地移动到沉思的或者活动的动物特写之上,成功地把电影从史诗般大场面的叙述转变到对个体的描写,反之亦然。像这样把审美与主题相结合的方式,在当今主流电影里面非常罕见,应当能受到许多观众的欢迎。尽管这部纪录片很短,但是人类对动物的同情如何与复杂的自然选择和谐共处却是长久的事,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做好。

【编辑:周明明】

Cinephilia

迷影网(Cinephilia.net)创立于2010年,聚焦于创作和搜集最好的华语电影文字内容,翻译传播海外电影学术界和评论界的声音,用更为生活化的方式解读电影,结合所有愿意分享个体电影体验的影迷们,共同创造出中文世界里独具特色、质量兼备的电影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