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nezia 2014·译】《沉默之像》:威尼斯影评 (作者:Deborah Young)

文章标题:’The Look of Silence’: Venice Review
作者:Deborah Young
译者:herman
校对:宋嘉伟

p2197795890

提要:
影片毫不避讳的直率带给你融震惊、感动、愤怒、厌恶于一炉的观影感受。
地点:
威尼斯电影节(竞赛单元)
导演/编剧
约书亚·奥本海默 (Joshua Oppenheimer)

约书亚奥本海默以《杀戮演绎》的姊妹篇回顾上世纪60年代的印尼大屠杀,继续探索反思人性恶的极限。

影片的每一处细节都和去年的《杀戮演绎》一样真诚而令人震惊。约书亚·奥本海默的这部开创性之作聚焦了那些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假共产主义之名而行的大清洗运动中残忍杀害了近100万印尼人的幕后凶手。我们甚至可以说《沉默之像》或许比《杀戮演绎》还要引人入胜,因为这部影片着力记述了一个人独立开展调查、勇敢直面杀害自己兄弟的凶手的过程。影片的全部素材都拍摄于前作的制作过程中,但在前作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但单独观赏,也不会影响本片的完整性,因为片中包含了相关的背景内容。由拉斯·斯戈里(Lars Skree)掌镜的影像也美得惊人,带有迪斯尼画风的热带天堂的色彩。影片制片仍由埃罗尔·莫里斯(Errol Morris)和沃纳·赫尔佐格(Werner Herzog)担任。由于前作在发行上取得的成功,并在众多电影节及奥斯卡奖上有着不俗的获奖和提名纪录,《沉默之像》在院线和电视网的上映道路应该已然铺平,而且应该也会在各大电影节上有一番作为。

但这并不是说这是一部让人很容易接受的影片。奥本海默丝毫没有放过观众的意思,阴森可怖的细节比比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影片那一丝对病态的迷恋有感官刺激之嫌。矜持和克制肯定不是本片的特色,前作被批评的对暴力麻木不自知对本片也完全适用。更有甚者,在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屠杀者如何残害受害者的可怕场景中,奥本海默的摄影机无情地对准了主角父亲,一位年近104岁的老人,他身体残缺,又聋又瞎。虽然他的极端虚弱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影片所主要描写的种族灭绝受害者的可视形象,但影片制作者并没有借口在他明显吓坏了的时候进行拍摄来营造那种臆想的氛围。

也许这不经意的方式正是这部电影的魅力之一,也是它如此独特的秘诀,因为如果一位纪录片导演,很可能会为这样深入地挖掘过去、揭开伤疤而感到不安。那场大屠杀发生在1965年和1966年,从片中的访谈中可以明确知道的是,时间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抹去了这笔可怕社会“旧账”。当年的敢死队队长和受害者家属如今比邻而居,虽然心里都清楚对方是什么人。但影片制作者的想表达的是,这种明显的休战、这种占据主流的沉默,完全是恐惧的结果,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去打破。

p2197795895

故事低调的主人公(据猜测他就是本片署名“匿名”的联合导演)叫做阿迪,是一名44岁的乡村验光师,生于他哥哥遇害两年后——他的哥哥拉姆利被杀人小队残忍肢解并投入了蛇河。在哥哥的小儿子在学校里接受着反共老师的仇恨填鸭教育时,阿迪则决定去会一会那些杀害哥哥的凶手。看过《杀戮演绎》的人都知道那些老家伙有一种恐怖的意愿,不仅乐得谈论自己的罪行,还引以为豪,并且喜欢兴高采烈地重现他们制造的恐怖,包括挖掉受害者内脏、截肢受害者和喝受害者的血。最后一种做法被解释为他们为了防止自己因嗜血的杀戮欲而“发疯”的民间偏方。同样可怕的是,这些人从未受到惩罚——相反,他们因为他们犯下的罪行而获得了财富和权力。他们当中的一个是立法院的常任成员,很多人因他们的所作所为而视他们为英雄。当阿迪在镜头前和这些人交谈时,他才是紧张无措的那一个,而那些人却泰然自若。显然他在为大声说出这些真相冒着极大的危险,但他勇敢地继续质问他们如何看待自己做过的事情。没有人表现出丝毫的悔意。他们的妻子和孩子假装对这些罪行毫不知情,但阿迪耐心的问话把真相揭露出来,这也在银幕上制造了很多极具张力的时刻。临近片尾,长期压抑的情绪在阿迪、他的家人和朋友们的面部特写中倾泻而出。

这里给观众留下了很大的积极和消极的反映空间。最终,《杀戮演绎》和《沉默之像》这两部影片的真正价值在于它们在人性罪恶的极点上投下了盈溢着苦痛的一丝光亮。

来源:《好莱坞报道》

(编辑:阿圆)

Cinephilia

迷影网(Cinephilia.net)创立于2010年,聚焦于创作和搜集最好的华语电影文字内容,翻译传播海外电影学术界和评论界的声音,用更为生活化的方式解读电影,结合所有愿意分享个体电影体验的影迷们,共同创造出中文世界里独具特色、质量兼备的电影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