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nezia 2014·译】威尼斯影评:《切口》

切口2
文章题目:’The Cut’: Venice Review 威尼斯影评:《切口》
作者:Boyd van Hoeij
来源:’The Cut’: Venice Review – The Hollywood Reporter
编译:Feather

土耳其裔德国导演法提斯·阿金(Faith Akin)联手法籍演员塔哈·拉希姆(Tahar Rahim[《先知》(A Prophet))为其《爱,死亡、魔鬼三部曲》画上句点。

土耳其裔德国导演法提斯·阿金(Faith Akin)的野心诗史新作《切口》(The Cut)用铁匠哑父跨洲寻女的故事轻触历史伤痕。鉴于土耳其从未公开承认对亚美尼亚实施的种族屠杀,身为土耳其的后人,导演愿意把影片背景设定在1915年的奥斯曼帝国,同时选择亚美尼亚人作为片中主人公,实属难能可贵。当电影叙事持续推进到1923年,故事情节则更多地着重于主人公搜索、求生的个人遭遇上。

《勇往直前》(Head-On)与《在人生的另一边》(The Edge of Heaven)放映后广受赞誉,此次导演《爱,死、魔鬼三部曲》的谢幕之作毫无疑问会引起多方反响。然而,这部电影已经预先出售给不少地区,10个国家出现在联合制片人的超长名单上,实在令人瞠目。

拿撒勒·马诺吉安(Nazareth Manoogian)[法国演员塔哈·拉希姆(Tahar Rahim),《先知》(A Prophet))是一名铁匠,出身于现今土耳其-叙利亚交界的小镇—-马尔丁(Mardin)。当奥斯曼帝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碍于现实,他只能告别妻子[摩洛哥歌手西堤·扎哈拉(Hindi Zahra)饰]和两个年幼的孩子——双胞胎露辛尼(Lucinee)和阿辛尼(Arsinee)[蒂娜(Dina) 和蔡恩·法胡里 (Zein Fakhoury)饰]。如同所有亚美尼亚男人一般,拿撒应召入伍,被迫在沙漠中修建公路。

一群强盗和雇佣兵杀掉了所有的亚美尼亚工人,但是拿撒却逃过一劫,因为本应杀死他的盗匪[巴图·库出克卡格莱恩(Bartu Kucukcaglayan)饰)]并非真想取他性命,仅仅是装模作样用刀划破了他的脖子。让一个奥斯曼/土耳其人在种族屠杀中救下亚美尼亚人,从而展现最根本的人性—-这一桥段明显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可撇开这点不说,接下来能够表现出两个男人之间复杂而紧张关系的镜头为数不多。(也就是说,电影中并没有把亚美尼亚人遭受屠杀的原因解释清楚。)

整部影片中最出色的镜头之一也出现在这段情节之中,倒地不起的拿撒双手被绑在身后,第二天清晨,他在工友冰冷的尸体旁清醒过来。由于声带受损,无法开口,他只能用前额轻碰死去的亚美尼亚同伴,这样一个无声的举动诠释出了他心中的悲伤、同情以及绝望的情绪。

可惜的是,如此有张力、感人的瞬间在影片剩余部分中并不多见,拿撒颠簸流离、挣扎着生存下来,而这一段剧情并没有对他内心世界的刻画做出更多的贡献。几次死里逃生后,当马诺吉安替友善的肥皂商[巴勒斯坦-以色列演员马卡姆 J·扈利(Makram J. Khoury)]工作时,不得不向贝都因人(Bedouins)和阿勒波(Aleppo)(现在的叙利亚)居民隐瞒自己是亚美尼亚人的事实。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出离愤怒的当地居民粗暴地把奥斯曼侵占军逐出城镇,当目睹一个土耳其男孩被石头击中后,拿撒立刻停下来,没有像其他围观的人一样继续投掷石块

观看卓别林(Chaplin)《弃儿的故事》(The Kid)的露天放映时,他想到了自己的孩子,按电影面世的时间推算,当年应该是1921年。放映结束之后,泪流满面的拿撒得知他的女儿们仍旧活着。片中卓别林必须穿越整个叙利亚,黎巴嫩,哈瓦那,古巴,弗罗里达,明尼阿波利斯,甚至大平原地区(Great Plains)只为搜寻他的女儿们,这样“奥德赛”式的寻女之旅让拿撒猛然觉悟。无意之中,哑巴父亲在每个城市的登场变也得滑稽起来,因为似乎他每一次都差点就能遇到奔波在旅途中的女儿们。

阿金明显是以大卫·里恩(David Lean)和伊利亚·卡赞(Elia Kazan)为榜样,意图拍出史诗般宏伟壮观的效果,而主角不能说话的设定,则为影片增添了卓别林式讨喜、夸张的元素。但正因为主人公开片不久就失去声线,从观众的角度来说,就更加难以代入情绪。导演和曾参与斯科塞斯(Scorsese)《穷街陋巷》(Mean Street)以及《愤怒的公牛》(Raging Bull)剧本创作的美国剧作家马迪克·马丁(Mardik Martin)共同创作了《切口》的剧本,可由于他们过于聚焦在拿撒的个人征途—-也就是个人求生寻女之旅上,以至于无力顾及其他故事线以及角色的展开,全片看似有138分钟片长,可作为诗史般影片,能够触及的部分毕竟有限。

同时这还有个语言问题,当所有的亚美尼亚人都说着口音浓厚的英语(有时略为蹩脚),奥斯曼人、阿拉伯人和古巴人却说着他们自己的语言(而这个可怜的工匠似乎理解起来毫不费力)。如果拿撒没有前往人人都讲英语的美国,这样的设定或许勉强还能接受。可事实上这样的剧情立刻给观众留下了十分古怪的印象—-那就是所有的美国人在1920年代都流利地说着亚美尼亚语。

拉希姆样貌出众,但导演并没有给他足够的机会,让观众清楚地感受到这个角色所遭受的一切,尤其是对拿撒勒失去声线之后内心的挣扎的描述并不到位。所有其他的演员戏份一般,莫里兹·布雷多(Moritz Bleibtreu)和崔娜·蒂虹(Trine Dyrholm)友情客串,分别扮演实业家和基督教修女。

电影中世界各地的华丽布景都由艾伦·斯达斯基(Allan Starski)[《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钢琴师》(The Pianist ))精心设计的,而摄影师雷纳·克劳斯曼( Rainer Klausmann)则负责捕捉这一切,他用全景拍摄结合美国西部片的独特构图,带领观众穿越沙漠来到大西洋最后到达北达科他州的乡郊。阿金的御用作曲家亚历山大·哈克(Alexander Hacke)至少没有落入俗套,抄袭过往诗史大片的配乐,他走的是以电吉它为主的摇滚风。

(编辑:王韵之)

Cinephilia

迷影网(Cinephilia.net)创立于2010年,聚焦于创作和搜集最好的华语电影文字内容,翻译传播海外电影学术界和评论界的声音,用更为生活化的方式解读电影,结合所有愿意分享个体电影体验的影迷们,共同创造出中文世界里独具特色、质量兼备的电影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