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民:想开法拉利,别做独立电影

对于国内纪录片,相信很多人的第一感觉是《舌尖上中国》,连范立欣以快男为题材,商业味十足的纪录片《我就是我》都无人问津,又有多少人知道国内独立纪录片的存在,既然没人看,那这些独立导演还为什么要拍,现在独立纪录片界生态到底如何,怀着这些疑问,时光网对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张献民老师进行了专访。

6205
(张献民老师)

无处不在的张献民

张献民的身份是多元的,老师、制片人、策展人、演员。这些领域都有张老师的身影,他是娄烨眼中那个看不见的张献民,他是那个爱说真话得罪人的张献民,他是那个曾经被称为中国独立电影”教父”的张献民,他的谈话思辨性极强,而且极富幽默感,在谈及娄烨说他是看不见的张献民的时候,他笑说起初娄烨写了两篇文章,一篇写贾宏声,一篇写他,贾宏声已经去世了,做一个整体的评价还可以,他还没去世,还有改正的余地。

他没有找到比电影更有意思的事情,他在90年代做过烟草买卖,拍过广告,还给伊文思担任过翻译,现在的正职是教书,推广独立电影是他现在最感兴趣的事,能做自己喜欢的事,他感到很幸福。

张献民曾经说过:”有人说了,你张献民天天瞎说什么,有本事就去拍吧,别说了,整个一假把式。但有这么多人不说就拍了,然后就地下了,然后谁也看不到,怎么办?所以光说不做的假把式我还要当下去。”

6201
(张老师在《巫山云雨》中饰演主角麦强)

他推崇新导演是不遗余力的,他一直鼓励独立电影(纪录片)创作,这样带来属于草根阶层的影像,这些电影预算很少,没有限制,不求回报,往往有着社会学、民族学的意义,带着导演对于现代社会的独特视角,以可作为社会实践的档案留存。

很多独立导演对他都有感激之情,他说现在这个社会非常固化,很多人的成长空间非常有限,不过在电影界甚至是独立电影界,还有年轻人成长的空间,他又说这与娱乐界不一样,需要一些真才实干的东西才行。

在他眼中,独立电影、纪录片其实也是精英文化,说到底,独立电影是一小撮人做的东西给另一小撮人看,但这些独立导演大部分是草根人士,拍的也是草根的事情,他们的生活状态很草根,当然,也很容易出现假象、容易混淆,张献民的观点是这样也说明社会阶层、经济关系,不是一个百分百确定的状况,正因为此,一部分年轻人才会为独立电影、纪录片而激动、而付出,背后存在一个集体心理的原因,他认为这是一种”集体治愈”,并可以借由此来实现自我的一种手段。

做独立电影的人太少

对于现在独立电影所遭受的境遇,张献民也透露出了自己的无奈,全国学传媒、学影视的学生几十万,大家都不太了解独立电影,但是最后有谁做了?一年就这么几十个片子,当然做出来的都是拔尖的。可能一年有几万个人想做这个东西,最后的成片量还是太少。很多导演做独立纪录片都是赚不到什么钱的,甚至为了前期筹备与后期制作要搭进去自己的钱,不止这些,一些作品已拍就要花上好几年的时间,时间成本和自己画的心血是难以用金钱来衡量的。张老师为这些片子鸣不平,”这跟它的传播面不相符,一个这么多人寄予希望的东西,应该传播面更广一些,我不是让所有视频网站的受众都去看这个东西,但是希望这些的青年(可以去关注)”。他又说,媒体对于独立电影(纪录片)关注的有些过分,它们其实是在报道这些影片背后的社会题材。可能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避免像第9届中国独立影像展”被延期”的境遇,今年的独立影像展与媒体没有太多的合作,媒体提问不一定会回答,甚至没有提供通稿。如果说国产文艺片的面前是一片恶土,那国产独立电影的面前就是一片不生任何作物的盐碱地了,独立电影背上了它本不该背的重担,张老师苦笑道,凭什么说独立电影(纪录片)就要对社会有贡献。

6203
(纪录片《京生》剧照/马莉导演)

独立电影(纪录片)是穷人的电影

他说自己是个苍凉的人,他看现在年轻人也挺苍凉的,消费主义之外的选择是在太少了,独立电影(纪录片)整体上就是穷人的电影,这也是这个社会向各个方向撕裂的表现。他对于现在的独立电影所遭受的境遇感到不满,有人拍片可以卖80元一张票,有人拍了好多片子,没有一部卖票,这就是撕裂,为什么3、4元不能看个片呢,这或许是个社会心理,要是想开法拉利,就不要做这个。有职业导演跟他说过,只是想讨口饭吃,而讲这种话的人都是买了车买了房的人,在东五环东郊住着300平米的大房子。

现在的纪录片允许主观

他谈及现在的纪录片与90年代的新纪录片运动有何不同,在90年代,段锦川、蒋樾他们拍片恪守的原则就是尽量客观,如果落入一个主观的陷阱,他们认为作品是不应该做出来的,他们对主观介入有排斥,被拍摄对象是一个客体,它的主体和客体之间要保持一个恰当冷静的距离,他说拿周浩举了个例子,张老师认为周浩就是这样的,它和你的三个侧面都是等距离的,并不觉得你的三个侧面中有一面是你的私生活,他觉得都得拍,觉得拍你的私生活和公共生活是一样的,反映到片子中也是这样。随后,张老师又以魏晓波的《生活而已》为例,《生活而已》拍的就是导演魏晓波的夫妻生活,这种片子是去讲主观、客观是没有意义的。

他觉得2000年之前有2000年之后的纪录片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2000年之后是允许主观的。但是也正因为这些影片的主观、独立而无法登上电视台,某些影片当中的裸露问题,归根到底只是视点问题,冷静客观的立场,电视台是可以播的,而非常主观、个人的视点是电视台不能接受的。

6204
(纪录片《萱堂闲话录》/邱炯炯导演)

这些独立导演的生活状况比起姜文他们要差很多,电视台给个8万、10万的,就很不错了,张老师讲了个小故事,他之前请过一位法国的知名纪录片导演尼古拉·菲利伯特来中国,每到一个城市,都会有人问导演,这么多年是如何坚持下来的,这位导演回答说如果20岁我就想开法拉利,我肯定不会干这个的。各人有各人的活法,大家无非是各获所得,在张老师看来,纪录片是一个最自由的形态,虽然并不是所有的纪录片都是原创性的,大多数纪录片还是有着传统的模样。

这些独立作者值得期待

70后导演:赵烨、彭韬、耿军,赵大勇、甘小二、韩涛、徐若涛、顾桃,杨弋枢马莉、丛峰。

80后导演:杨瑾、郝杰、杨平道、魏晓波、薛鉴羌、黄骥。

90后导演:陈小雨。

本文原载于时光网,作者:Alice 赵萌 春光乍现,季小文,刘燕
原文链接:http://news.mtime.com/2014/12/16/1535283-6.html#content

(编辑: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