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德·海因斯(Todd Haynes)此次执导的新片《卡罗尔》(Carol)改编自派翠西亚·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在1952年的大胆突破之作《盐的代价》(The Price of Salt)一书,讲述的是两位女性在1952年的时代背景下发展出的一段浪漫情史。托德的改编从容讲究,十分有巧思,凯特·布兰切特(Cate Blanchett)与鲁妮·玛拉(Rooney Mara)二人精湛的演技更让影片在戛纳电影节上大放光彩。从各方面来说,《卡罗尔》都可以算是导演早年作品《远离天堂》(Far From Heaven)的姐妹篇。两片同样探究了在二战后,隐藏自己的性取向生活在美国社会中的压力。相比之下,新片故事情节更加引人入胜,制作也更加精良,就是稍显刻意,观众可能更希望感受到故事最真实的血肉。
作为海史密斯在《火车怪客》(Strangers on a Train)后的第二本小说,《卡罗尔》是以克莱尔·摩根(Claire Morgan)的笔名发表的,此书的出版在同志圈引起很大的反响,在那个时代,非传统意义上的性取向总是被谴责的,而此小说的结局相较之下算得上是正面、开明的。电影编剧菲丽丝·奈吉(Phyllis Nagy)精心设计,保留了原著本质上的互动,却更与时俱进地把女主角的兴趣爱好从戏剧改成了摄影,且把占据了下半本书主要内容的漫长的公路旅途情节在电影中缩短了。
故事发生在1952年的圣诞到来年新年之间,正值艾森豪威尔时代的开端,无论多么谨慎与小心,这段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如履薄冰。鲁尼·玛拉饰演的特芮丝·比利微特(Therese Belivet)年轻貌美,有着奥黛丽·赫本般的优雅气质,她在曼哈顿一家高级百货商场工作。前来采购的卡罗尔·艾尔德(布兰切特饰)被其深深吸引,有意或无意,她落下了自己的手套,为二人随后的往来制造了完美的借口。
卡罗尔从她城堡般的新泽西家中赶来碰面,共进午餐,没什么比大中午吃着鸡蛋、喝着马丁尼、大口大口地抽着香烟更让人愉快的了——卡罗尔毫无疑问是对特芮丝一见钟情了,而特芮丝更多地则是好奇。后者外表可爱,性格多变但平易近人,一向很讨男人喜爱,不过和书中情节略有不同的是,在这里特芮丝虽对几位积极的追求者也很感兴趣,却从未和他们有进一步发展。
海因斯再次联手顶级摄影师爱德华·拉奇曼(Ed Lachman),持续二人20年代早期合作影片《远离天堂》以及HBO制作《幻世浮生》(Mildred Pierce)的拍摄风格,剧情紧凑,衬托耀眼的女主演之余,也不乏在细节方面的展现,尤其可见的是艺术指导朱迪·贝克(Judy Becker)与服装造型师仙蒂·鲍威尔的贡献。中世纪的戏服让二人光彩照人,布兰切特更甚。虽然不能算特别满意,可是乔装后的辛辛那提作为拍摄地点,对当时的纽约来说也算是不错的诠释。
特芮丝很快就了解到了卡罗尔现实生活中的辛酸:事业有成的丈夫哈格(凯尔·钱德勒饰演(Kyle Chandler))多年以来的外遇对象竟是自己的密友艾比(沙拉·保尔森饰(Sarah Paulson)),这让卡罗尔心痛不已,如今丈夫想要离婚还威胁要把女儿一起带走。因此,卡罗尔和特芮丝更加不能放松警惕,稍有差池,卡罗尔将失去女儿的监护权,甚至是探访的权利。
可是二人彼此间无法抗拒的吸引力以及真爱的诱惑是毋庸置疑的,哈格带着女儿离开后,卡罗尔向特芮丝提议开车去西边,特芮丝欣然接受。影片进展到这里已经过了一个小时,略为冗长,不过这也是节奏所需,并没有任何多余的镜头。虽然她们知道旅程不会一帆风顺,经历了各种延迟与意外,二人终于到达了爱荷华州的滑铁卢(卡罗尔总拿这个开玩笑)。
激情戏导演掌握得十分纯熟老练,也很可口,两位女主角恰到好处的裸露,完全没有下流的感觉。不过气氛急转直下,法律的爪牙追随着卡罗尔,以非比寻常的冷酷方式威胁着要惩罚她逾矩的行为。
布兰切特所呈现的,是一个让人难以忘怀的女性形象:拥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自我修养深厚、又熟知社会期许,这个女人懂得如何运筹帷幄,在上流社会中生活得如鱼得水,可悲剧在于,对自己本性的掩藏给丈夫、小孩甚至自己本身都带来毁灭性的伤害。当然这一切都只是假象,影片最感人的地方在于,卡罗尔在伪装了那么多年后,竟仍有勇气去尝试做出改变。
特芮丝年纪恐怕要比卡罗尔小一半,性格还未成形,更像是陶土一般,可以任意雕刻,这也就让她成了这段感情中被动的一方。可随着剧情的发展,玛拉让特芮丝鲜活起来,并没有过分狗血,但却在经历中成长,最后认识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玛拉的演技完美塑造了这个角色,尤其是最后一场无对白的戏,简直让人惊艳。
|编译:Feather(@迷影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