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电影]Muukalainen:这个男孩,应该也叫伊万(2009)

%title插图%num
Muukalainen (Jukka-Pekka Valkeapää, 2008)

《陌生人》让我想起俄罗斯导演的电影:塔尔柯夫斯基的《伊万的童年》和安德烈·兹维亚金采夫(Andrei Zvyagintsev)的电影《回归》。年轻芬兰导演Jukka-Pekka Valkeapää的这部处女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回归》的芬兰版本:陌生人的到来在这个似乎与世隔绝的家庭中是父亲角色的一次回归。寒冷萧条、时而雾气蒸腾时而清朗秀丽的森林,家徒四壁的木屋,门前沉默的水井以及父亲藏匿秘密的石井,平静悠深的小湖和沼泽……而深灰色调背景以及透视感极强的构图更是深化了电影简单的人物关系和悲剧基调。Jukka-Pekka Valkeapää用这部电影展示了芬兰电影文化中存在的俄罗斯元素,同时也向观众表白了作为芬兰人存在于西方欧洲和俄罗斯之间的一种窘境。

电影开篇就是男孩坐在监狱的一口水井前,用手触摸水面,并且将自己的脸没入水中。他在等待探监。从始至终电影的故事情节是缺失的不完整的:父亲为什么坐牢?母亲为什么瘸腿?陌生人为什么受伤?陌生人和父亲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父亲藏在石井里的秘密会是什么?为什么每次男孩总要带一些石井里的东西偷偷给父亲?为什么父亲不告诉母亲这个秘密等等。如果说《回归》是缺乏“父亲”缺席十几年这个历史背景的交代,那么《陌生人》也是如此。但是在对白安排上,两部电影刚好相反。《回归》中伊万和安德烈之间关于对待父亲态度的争执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伊万多次表态要杀掉父亲的对话更是在整部电影中至关重要,相对而言,他们的父亲是沉默的。而《陌生人》更像是一部默片,导演让男孩永远闭着嘴巴,除了偶尔在马厩中和马的“私语”以及最后对狱警反抗时的一声“啊”。电影是通过男孩的视线角度来反映他周边的世界,电影几乎不存在三个人同时出现的场景,也根本不存在对话。于是缺失的故事情节加上沉默而又逐渐推进的模糊交代让故事显得扑朔迷离。

电影中对于俄罗斯两位导演的致敬随处可见,除了不时出现的水井、母亲守在房子里的画面,还有将父亲隐藏秘密的石井设置在一个小湖之中,男孩以及后来的陌生人划着小船穿越水烟蒸腾幽暗的湖面。始终沉默的男孩也有自己的梦想,在终于有勇气爬上马背的时候他想象自己纵驰在海滩边;甚至在电影的最后,当男孩躺在奄奄一息的母亲身边重新醒来时,画面色彩顿时变得鲜明。男孩身边空无一人,他起身走出房子,看见远处那匹已经死去的马重新复活,在不远处的坡子上开心得甩着马鬓。这明显是模仿了塔尔柯夫斯基《伊万的童年》中最后结尾的“梦”。另外导演在电影中也采用一些象征性的寓意画面,比如故事开始不久男孩在拣鸡蛋的时候跌落了一个,蛋壳里一只已经成形的雏鸡死去;另外在和陌生人出去骑马的时候马受惊跑散,从高坡上摔下,跌断腿被弃尸山谷;男孩在虫穴里看到一大群蠕动的蛆……这些都完美得配合了电影本身的悲剧基调。

《归来》中伊万和安德烈以父亲的死完成了自身的成长仪式,父亲的死是一种祭祀;《陌生人》中陌生人来到家中,和男孩母亲躺在一起睡觉,并且教导男孩勇敢地爬上了马背,在这个家庭中他取代了父亲的角色,最后他为了一个秘密摔下石井死去(和《回归》中父亲的死相似)。当男孩目睹了这场死亡,不敢下井拿“东西”,最终空手去看望父亲时,他几乎被暴怒的一改以往和眼善色的父亲勒死。陌生人的死让他见识了父亲的真面目,和陌生人如父亲般对待他相比,他的父亲更像是个陌生人。

尽管《陌生人》是导演J.-P. Valkeapää的第一次长片创作,但是电影镜头所展示的沉默的诗意般的画面以及扑朔迷离的神秘色彩,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奇异的视觉效果;尽管他确实是 在模仿两位俄罗斯导演的作品,但是《陌生人》依旧展示了导演与众不同的才华。作为2009年最好的芬兰电影(目前为止),它会是J.-P. Valkeapää导演生涯中一个值得纪念的作品。

#Best Nordisc Film 2008 (Dragon Award)

tati

旅居丹麦,深度影迷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