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rlinale 2010】《团圆》:延续《图雅》的女性选择主题

%title插图%num
(Foto:PR/Berlinale)

www.cinephilia.net: ★★★★☆☆

[作者:huifeiyanmielea 2月12日 柏林]在《团圆》的结尾,女主角玉娥最后还是没有跟失散了半个甲子的老兵刘燕生回台湾。游船离岸的时候,让人难免想到了余光中在70年代写下的那句:“……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团圆》这个简单平实的故事简直像极了《乡愁》的电影版。当然除了对家乡,电影更着重的是对往昔和恋人的离愁。妻子死后,台湾国民党老兵刘燕生终于回到上海,找到了当年国民党突然撤退而未能带走的新婚妻子玉娥。乡音已改鬓毛衰。此时,跟原解放军老兵老卢生活了几十年的玉娥已经是儿孙满堂。刘燕生想带玉娥回台湾,这一下子打破了弄堂里这小户人家的宁静生活。80高龄的卢燕刻化妻子“玉娥”入骨三分,“老卢”徐才根表演扎实精准,饰演台湾老兵的凌峰歌至“回家回家回家”那一句感人至深,莫小棋穿针引线,马晓晴字字珠玑。20多年的恩情,还是曾经1年的爱情?邻里的言语无闻,儿女的压力不理,中国人最在乎的钱和面子都放下,最后放不下的还是过去岁月里埋下的情谊和道义,就像弄堂里缠得漫天的细密线网,砍不断,也不能砍断。

社会的理性和心欲的感性,现实的生活与理想的道德,特别是女性面对冲突的选择与自我背离,这几乎是王全安《月蚀》到《图雅的婚事》以来几部描叙小人物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中反映的同一主题。虽然说本次第60届柏林电影节选择《团圆》作为开幕片与东西德统一20周年的政治立场不无关系,但是影片放映完毕,观众完全可以把严肃的政治立论从这部影片中剔除掉。海峡两岸的关系提供了这样一个特殊的故事背景,仅此而已。与其说导演在拍电影,不如说更是在拍眼下实实在在的生活,清淡的像大盘的白切鸡,杂烩的像闷罐的佛跳墙。

王全安依旧依赖以客观平视的角度记述其实可以大洒狗血的人生悲喜,也善于用一些人性化的幽默和荒谬纵深悲喜。比如其中老卢和玉娥去民政局办理离婚,和《图雅的婚事》里因为当年没有领结婚证而无法办理离婚,为了离婚他们必须先去照结婚照去办理结婚证。老卢在饭桌上苦笑着说,我这一辈子头一次照结婚照却是为了办离婚。

影片很多场景有些《饮食男女》的味道,矛盾冲突大多设定在饭桌上:给老刘接风、老刘和老卢“争夺妻子”的“国共谈判”、老刘的送别。 “吃饭”这个不够宏大的主题恰恰很好的表达了一种中国式的存在主义。要活下去还是不活?活下去就要吃饭。生活要继续,吃饭就不能停止,没有选择。然而如何活下去?为自己还是为别人?他人的权利自由必然会影响到我自身的权利自由。作为典型的善良道德的本分中国人,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种自虐而利他的选择似乎是解决现实生活与道德冲突的唯一办法。但是问题真的能够解决么?从《图雅的婚事》最后巴特尔和森格扭打在一起,到《团圆》结尾的人去楼空和默不作声, “三角恋”上升到政治层面,可解决的方案是什么?关于两岸关系,王全安是不能说太多的,《团圆》在这个大话题下也只能陈述一种最具代表性的现象,代民间喊一声“期待团圆”,以及重复他过去作品里“每个人的命运都坎坷,且没有选择”的主题。

(本文来源:网易娱乐专稿 )

Cinephilia

迷影网(Cinephilia.net)创立于2010年,聚焦于创作和搜集最好的华语电影文字内容,翻译传播海外电影学术界和评论界的声音,用更为生活化的方式解读电影,结合所有愿意分享个体电影体验的影迷们,共同创造出中文世界里独具特色、质量兼备的电影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