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Cannes】《生命之树》:坑爹之作抑或神作

%title插图%num
翻译/编辑:TORO VAN DARKO

入围主竞赛单元的《生命之树》(The Tree of Life)无疑是本届戛纳电影节最受关注的电影,没有之一。不仅是好莱坞两大一线男演员布拉德·皮特(Brad Pitt)和西恩·潘(Sean Penn)的领衔主演,更是“摄影狂热者”美国导演泰伦斯·马力克(Terrence Malick)的强势回归!而这部昨日在电影节上放映了3场的《生命之树》,如今所有人已将它与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的《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相提并论,也就是说《生命之树》在电影节获得了《2001太空漫游》式的,完全两极的媒体评价:要么因其充满形式感但缺乏内容而恨之入骨称之为坑爹之作;要么因其炫目梦幻美到极致的摄影而顶礼膜拜奉之为神作。%title插图%num
【反方】真是让人失望的一部作品,不过尽管如此,泰伦斯·马力克还是凭借这部形而上学,抽象且形式化的史诗巨作《生命之树》创造了属于他的《2001太空漫游》。《生命之树》入围了本届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奖并于昨日在电影节首映,但影片最终质量却远远无法达到之前媒体和影迷的它的期待。影片的开场令人晕眩,从宇宙大爆炸到20世纪,从卵细胞到恐龙,从海洋到土地再到天空,泰伦斯·马力克的镜头犹如一支令人眩晕不适的芭蕾舞,在空间和时间中疯狂旋转。在影片接下来的时间中,泰伦斯·马力克无休止的用他的全知镜头近乎癫狂的试图通过一个美国南部家庭的悲剧故事来阐述宇宙大爆炸理论。男孩Jack与父亲(布拉德·皮特 饰演)之间的关系非常糟糕。他父亲专制蛮横以自我为中心,宣扬最强硬独裁的制度,与心中慈悲大善的母亲(杰西卡·查斯坦 饰演)完全相反。通过父亲和母亲这两个完全对立甚至冲突的角色,导演泰伦斯·马力克想要影射的是自然和宽恕。而片中的男孩Jack(成年由西恩·潘 饰演)则像一个无辜的旁观者讲述者或一个论证者,在一辈子的时光中思考生命和死亡的意义。可惜的是导演并没能复制他之前那些作品似的成功奇迹,即将故事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与大自然法则杂糅交织在一起,最终因为宽恕完成自我升华。在《生命之树》中,导演试图用这个关于家庭和整个宇宙史诗气势般的故事来达到一种彻底完整完全的概念,可是在尝试的过程中却矛盾般地陷入了自我否认当中,导致整部电影或许能让观众看到表面肤浅虚华的“神性”,但却让观众感受不到“人性”。
评分:C
原文:Eric Vernay
%title插图%num
【正方】作为电影节备受期待的电影,《生命之树》可能给那些曾经爱过泰伦斯·马力克的人们当头一棒,并给了他们一次用口水淹没泰伦斯·马力克,用火焚烧他大头照片的机会。在影片过早的将故事主题揭晓后,镜头很奇怪的转移到了一堆就像来自某部大自然纪录片的无旁白摄影画面,为时长达20多分钟。看来泰伦斯·马力克这一次是想要向大卫·林奇(David Lynch)靠拢,他试图在上帝视角般的宇宙宏观镜头和一个近现代的普通悲剧故事之间创建一种连系。故事主要从男孩Jack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家庭的生活,他因其父亲的专制蛮横而受到过于严重的心理创伤。导演不断地将最宏观最虚无的与最渺小最细节的关联在一起,最后用一场葬礼作为全片最神秘的答案来结局。观众当然可以同意也可以反对这个结局。但必须得承认的是,导演用炫目梦幻到极致的摄影打造了一场感官盛宴,观众为之迷醉的同时也神奇般地经历和体验到了片中的各种情绪。凭借神作般的摄影,以及数个精彩出色令人惊叹的片段,泰伦斯·马力克成为了除半退休状态的大卫·林奇(David Lynch)以外,世上最具镜头掌控能力的导演。
评分:A
原文:Gérard Delorme

【附】豆瓣网友第一时间短评:
文文周:★★★★★蔑视所有沦落在叙事里的电影,以绝伦影像展示电影本质,伟大!
婴儿葛葛@2011:★★★★镜头如画 音乐如诗 刚开始有模仿《2011太空漫游》的痕迹,但是有些镜头太多余,少了太空漫游自成一体的顺畅。
OS君:★旷世奇作!导演去拍科普纪录片吧,肯定特别精彩。只是这么个文艺又深刻的电影我真理解不了….

Cinephilia

迷影网(Cinephilia.net)创立于2010年,聚焦于创作和搜集最好的华语电影文字内容,翻译传播海外电影学术界和评论界的声音,用更为生活化的方式解读电影,结合所有愿意分享个体电影体验的影迷们,共同创造出中文世界里独具特色、质量兼备的电影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