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竞赛|《木星之月》:用科技超能力包装的现实主义


2010年我第一次来戛纳,被当时入围主竞赛的匈牙利年轻导演凯内尔·穆德卢佐的《弗兰肯斯坦》所震撼;2015年,《白色上帝》再次让我感到惊喜。这位年轻的导演紧随国内大师贝拉·塔尔和迈克尔·哈内克(本届戛纳主竞赛入围片导演之一)的脚步,逐渐树立了自己在国际电影圈内的地位。作为科幻小说迷,导演之前的作品《弗兰肯斯坦计划》和《白色上帝》都算是“冷暴力美学|”的科幻+现实主义的结合。而入围本届主竞赛的《木星之月》依旧没有例外,导演继续借助自己最爱的科幻题材(在这部电影里,是一个“超级反英雄”Super-Anti-Hero)来勾勒出一篇匈牙利社会的当代寓言。

雅利安和自己的父亲以及其他叙利亚难民一起穿越了海岸线,希望能够以难民身份进入匈牙利境内,但是在警察的拦截中尽管奋力奔跑依旧被尾随而至的警官开枪击中。在开篇的追逐镜头中,导演让摄影机快速得跟着雅利安水中潜泳,岸上狂奔,身边不时有人中枪倒下,丝毫不亚于一场登陆战的残酷。但是奇迹就是在他中枪后出现,他伤口中飞溅的鲜血脱离了地球重力,雅利安随之逐渐升空,而他也不治而愈,继续之后颇为神奇的逃亡之旅。

%title插图%num
《木星之月》|PR

从一个超级英雄片开始,电影随之而来的就是匈牙利社会难民问题现状的揭露。2016年开始在欧洲各国针对平民百姓发起的“独狼”恐怖袭击,在《木星之月》中毫无例外得成为电影惊悚题材的社会背景。恐怖分子以难民身份进入欧洲国家以避难之名行恐怖袭击之实。而通过对政府和医疗部门的行贿,部分难民(其中包括一些恐怖分子)迅速离开了政府部门的监控,而成为散步在欧洲国家的定时炸弹。针对难民政策自我反思的电影这几年在电影节中也频频出现,之前有法国导演菲利普·里奥雷的《非法入境》(Welcome, 2009)和芬兰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的《勒阿弗尔》(Le Havre, 2011)。但是这两部电影都是以欧洲大国角度的温情主义出发来进行最后的和解。

不过,这和《木星之月》开篇即以杀戮,随之是为了阻止恐怖袭击的惊悚风格很显然是不符合的。但导演凯内尔依旧还是选择了和解。《木星之月》的题目寓意也是如此。按照导演凯内尔自己的说法,《木星之月》的灵感来自于苏联著名科幻小说家亚历山大·别利亚耶夫的小说《阿里尔》。阿里尔拥有飞行的超能力,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这种超能力赚钱。这就是《木星之月》中企图控制雅利安的飞行超能力为自己赚钱赎罪的斯特恩医生的角色原型。但是导演很巧妙得利用了雅利安为斯特恩医生找到了自己救赎的方式。

%title插图%num
《木星之月》|PR

在欣赏凯内尔·穆德鲁佐的《木星之月》时,总是还会不自觉拿另外两个导演做比较,一个是导演了《美错》和《鸟人》(也是会飞的人)的亚历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而另一个即是法国本土的布鲁诺·杜蒙。这三者的共性就是对类型片的解构和重组,用突破限制框架的超凡想象力对固有的类型片进行了新的解读,更重要的是,在他们的作品中,配合故事的冷冽色彩和具有冲击力的画面都堪称绝妙。《木星之月》很显然是穆德鲁佐的野心之作,但绝对不是最好的作品。

%title插图%num
《木星之月》拍摄现场
tati

旅居丹麦,深度影迷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