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日·风 ——谈《摇摇晃晃的人间》里的意象之美

%title插图%num
《摇摇晃晃的人间》剧照|©️大象点映

所谓意象,即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它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诗学一向重视“意”与“象”的关系,亦即“情”与“景”的关系,“心”与“物”的关系,“神”与“形”的关系。刘勰指出,诗的构思在于“神与物游”;谢榛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王夫之说“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则自有灵通之句,参化工之妙。”王国维则认为“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而移情于景,存心于物,凝神于形,寓意于象,都是中国传统诗学关于“意象”手法的各种表述。而获得了拥有“纪录片界奥斯卡”之称的阿姆斯特丹纪录片节(IDFA)评委会大奖的电影《摇摇晃晃的人间》,更因其以诗人余秀华为作品题材,而使其作品在意象的运用上有了顺理成章的理由和得天独厚的优势,使作品呈现出融纪实与抒情、残酷与诗意于一体的独特影像风格。

影片摄影师薛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刚到她家时,我就发现家门口的池塘、白杨树,以及红色砖墙的房子都特别漂亮、特别美。看完她的诗,我发现诗里的东西就是家门口的花花草草。所以我们用了大量的空镜头来呈现还原这种诗意。而在人物和事件这一块,用的是手持摄影,抓拍人物的情绪,用情绪塑造人物性格。这是我理解的诗意。”可见,在该部纪录片中,意象的使用是自觉地、主动的。

%title插图%num
《摇摇晃晃的人间》剧照|©️大象点映

鱼作为人类最早的人工食物,自古以来便和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将其表现于各种类型的艺术形式中, 从原始象征意义转为更广袤的物质精神空间,从而形成了内容丰富、含义深刻的鱼原型意象,成为了心灵的使者,被赋予了关于人生、情感等各种丰富的内涵。

在媒体对影片导演范俭采访时,范俭曾说影片在诗歌与影响交融之外,还要进一步形成张力。范俭以片中屡屡出现的“鱼”为例,阐释了电影中潜在的隐喻与符号。影片之所以选择了“鱼”这一意象,一是因为余秀华家附近有很多鱼塘;第二,她姓余,和“鱼”是谐音;第三,“鱼”的意象跟她的命运高度相关,除了“鱼”还有“水”,而“鱼水之欢”是有欲望在里面的。诚如斯言,在电影中,导演寄情于物,多次借助“鱼”这一意象,将抽象的主观情思寄托于具体的客观物象,使情思得到鲜明生动的表达。

影片中第一出现“鱼”这一意象是在余秀华控诉个人不幸的婚姻时,说自己从来没有灵魂之爱,切肤之爱,每次回家因为走路不稳经常摔得满身泥,但不仅得不到丈夫任何关心,反而招致丈夫的肆无忌惮的嘲笑时,随即画面出现了荷叶上一汪小小水洼里的鱼这一意象。鱼在水中,貌似如鱼得水,但高出荷塘一片荷叶上的鱼,注定了其离开水源后生命的绝望与悲惨,它隐喻着余秀华的婚姻貌似完整实则悲惨不幸的现实,如同涸辙之鲋,处境异常艰难。

%title插图%num
电影中另外一次用“鱼”的处境来暗喻余秀华本人的境况(《摇摇晃晃的人间》剧照)|©️大象点映

第二次出现“鱼”的 意象是余秀华多次软硬兼施与丈夫闹离婚,但丈夫执意不从,余秀华无计可施,气呼呼坐在庭院,这时再次出现了蒸锅上的鱼这一意象。蒸锅上的鱼,生命被耗干蒸发,渐趋走向死亡,而这正是余秀华想要离婚追求自我的独立和幸福却不得的最形象写照。她让我们感受到了余秀华想要解除这场包办婚姻追求婚姻自主却始终无法实现后的痛苦,正可谓“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鱼”在 影片中第三次出现是在余秀华成功离婚后,影片中长时间表现她杀鱼、刮鱼鳞、开膛破肚、洗鱼的镜头,这似是与过去生活决裂获得新生的隐喻,又似是余秀华敢于摘下面具在镜头前袒露真我的写照。

从涸辙之鲋,到蒸锅之鱼,再到被开膛破肚的鱼,三次“鱼”的意象俨然是余秀华婚姻和命运的隐喻,导演采用象征性手法,寓情于景、以景托情,达完成了对人物婚姻和命运的暗示。

%title插图%num
《摇摇晃晃的人间》剧照|©️大象点映

太阳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辉煌的日出,苍茫的日落很早就引起原始人类神奇、迷惘、赞叹、感伤等心灵震动,凝聚成“黎明—黄昏”的生命意识和文化情结。缪斯曾说过:“一切自然现象基础上产生的神话,全部的都是太阳神话,或是与朝霞、晚霞相关的神话。”因此,太阳多具有“光辉,真理与热情”的象征意义。

在余秀华的诗歌里,阳光是一个出现频率颇高的词汇,

巴巴地活着,每天打水,煮饭,按时吃药
阳光好的时候就把自己放进去,像放一块陈皮
茶叶轮换着喝:菊花,茉莉,玫瑰,柠檬
这些美好的事物仿佛把我往春天的路上带。

——《我爱你》

阳光透过古老的百叶窗,轻描淡写地往下落
香樟树的气味里有蠕动的小花虫
它们的腹部有光,正在完成另一次折射
你的喉结滑动了一下,身上的气味停顿了一下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照着我的阳光,能照着槐木北面的小松鼠洞,照着它慌张的母亲。

——《山民》

阳光好的院子里,麻雀扑腾细微而金黄的响声
枯萎的月季花叶子也是好的
时光有序。而生活总是给好的一面给人看
另外的一面,是要爱的

——《爱》

由此可见,余秀华对阳光的偏爱,这应该是源于苦难黑暗生活里诗人对光明的渴望,对希望的吁求。在电影中,导演同样多次使用了阳光这一意象来表达各种思想。

如影片最初余秀华想要和丈夫离婚的愿望时,不无忧虑的告诉导演害怕有人说她“出名后就把老公甩了”,随即,画面出现了乌云遮日的意象,由此暗示余秀华内心的担心顾虑给她自己带来了巨大的心理阴霾。而在其成功离婚后,则相应出现了旭日东升的景象,黎明日出的意象再次象征了余秀华离婚后的拨云见日和生命获得新生后欣喜。

%title插图%num
《摇摇晃晃的人间》剧照|©️大象点映

“风”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最早、频率最高的意象之一,也是众多古代诗歌意象中最为丰富多样的一个。《庄子·齐物论》说:“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风无形无影,却受到了历代诗人的一致青睐,它有着独具一格的哀伤之美,蕴涵了作者深刻的生命体验和真挚的情感表达。

影片曾两次出现“风”的镜头。影片开头,就是一幅“风吹麦浪”的空镜,在风的吹佛下,巨大的绿色的、金色的麦浪随风摇曳,既交代主人公生活环境,用在影片开头,又构成了主人公命运的隐喻,它暗示着主人公命运的随波逐流和身不由己。

%title插图%num
《摇摇晃晃的人间》剧照|©️大象点映

第二次出现在余母肺癌确诊后的,随着余秀华反复的吟诵:“她的腰身比我粗,她的乳房比我大”,不接受母亲罹患肺癌的现实。随即出现了一幅逆光拍摄下,风吹芦苇,芦苇随风俯仰的镜头,此刻这一意象,暗示了在余母得病后,女儿余秀华巨大的彷徨和失落,枯草萋萋,平添了几份萧瑟的意境。

在影片中,诸如此类的意象不胜枚举,他不仅还原了余秀华诗歌的意境,且在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暗示人物处境、表达影片主题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它成为情思的载体,寄情于物,赏心悦目;它让电影意同象异,各见其趣,使作品主题朦胧,意绪无穷,使难抒之情、难言之理,由意象婉转得代抒代言,使影片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刘强

文学博士,副教授,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传播影视学系主任,硕士生导师,中国高教委员会影视教育学会会员,山东影视文化学会副秘书长。长期致力于影视理论、影视美学、影视批评研究,曾编著《电影学概论》、《中国影视艺术研究》、《新世纪电影评论》、《电影学论纲》等多部教材及理论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