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里戏外,抢那片刻的天光──胡波与他的最佳影片《大象席地而坐》

%title插图%num
胡波 (摄影/潘图)

|文:王仪君 共同采访撰文:杨隶亚 摄影:潘图

今年金马奖最感伤的一刻,在宣布最佳剧情片得主为中国已故年轻导演胡波的《大象席地而坐》,代为领奖的胡波母亲久久哽咽不语。这是胡波生前处女作、也是遗作,4小时灰色调的电影里,拍摄过程日日在「抢天光」之中完成。那道光,是绝望里仍系着最后祈求的证明,这也是胡波短短29年生命的映照。 《报导者》独家越洋访问本片摄影师范超、演员彭昱畅,以另一种方式,看见胡波与他的作品。


《大象席地而坐》中国|2018

获第55届金马奖最佳剧情长片、最佳改编剧本(胡波)
4个人,一连串的麻烦,演变成无路可逃的困境,都在漫长狼狈的一天里:为朋友出头的少年、为弟弟报仇的哥哥、身陷丑闻的女孩、老无所终的男子。传说中,满州里那头整天坐着的大象,似乎成了他们唯一的救赎。胡波以多线叙事、大量一镜到底的手法,在将近4个小时的时间跨度中,徐缓交织生命的错综,也对残酷的世界发出诗意的咆哮。

胡波
1988年生,逝于2017年10月。中国独立导演与小说家,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2014年金马电影学院学员。中篇小说〈大裂〉曾于台湾获得世界华文电影小说奖首奖。 《大象席地而坐》为其首部长片,获柏林影展青年论坛影评人费比西奖。


远方传来象的鸣声,一天将尽。这是电影的最后一幕。

胡波,2017年10月自缢过世,他生命的光辉黎明,虽迟了一年,还是亮了起来。 《大象席地而坐》,不仅夺下了第55届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更获颁最佳剧情片,同时也是台湾观众票选出的最受欢迎影片,得到评审与观众的双重肯定。

颁奖典礼上,站在胡波母亲身旁的北京电影学院老师王红卫,在致谢时真挚道出:“这个奖不是只给这一部影片,也是给胡波、给整整这一代青年导演。在这样的华语电影至高的平台上,评审能够把这个奖给这样一部电影,是对青年最好的感召,这也证明了金马奖是迄今为止推动华语电影前进,最勇敢的力量。”

胡波与台湾甚有渊源,《大象席地而坐》改编自《大裂》一书中的电影同名小说,场景即设置在台湾的花莲市;而早在2014年,胡波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不久,只身来到台北参加“金马电影学院”,寻求他的电影梦。他也是继2013年新加坡导演陈哲艺以《爸妈不在家》后,金马学院第二位拿到金马奖最佳剧情片的杰出学员。

当时担任学院剪接指导的廖庆松(廖桑),回忆起与胡波的相识,难掩爱才之心,“他是我看过北京电影学院里面,最有才气的。”在廖桑记忆中,胡波高大帅气,但两人谈话过程中,观察敏锐的廖桑仍能感受胡波即使笑着,眼尾藏不住忧郁。

与胡波一起在金马学院同组创作的新加坡导演曾威量,则记得胡波是个寡言的人,只有偶尔休息抽根烟,两人才会说上几句,“也许他话语不多,但可以在他的作品里看到他这个人。我看了胡波小说和电影后,越发现他的呐喊和宣泄,全都在影像里。”

对于胡波在金马学院时面对创作的坚持,曾威量也印象深刻,“他对想要执行的东西,非常清楚,不妥协的。”这段形容与匈牙利名导贝拉・塔尔( Bela Tarr)对胡波的描述相似。 2017年西宁FIRST青年训练营期间,塔尔担任胡波的导师,他曾如此谈起对胡波的观察:“非常了解自己想要的。”

胡波的创作才华,亦受到导演侯孝贤的肯定。在今年金马学院的结业式上,侯导连三次称赞《大象席地而坐》,“我昨天看了胡波的片子,我真的非常感动。非常好,非常、非常好,比我们年轻时拍片,都还要好。”胡波离世一年多来,探究胡波逝世原因的谈论,远高于对电影的讨论。所幸 艺术作品自有生命,2018年2月,《大象席地而坐》获柏林影展青年论坛影评人费比西奖,此次再获奖金马,台湾观众终于有机会进入这位年轻导演的创作世界。

“满洲里的马戏团有一只大象,它他妈就一直坐在那,可能有人老拿叉子扎它,也可能它就喜欢坐那儿,很多人就跑过去,抱着栏杆看,有人扔什么吃的过去,它也不理。”

——《大象席地而坐》

胡波不只是导演,也是一名优秀的小说家,他拥有一个写小说时才使用的笔名“胡迁”。身为小说家的“胡迁”,文字节奏俐落;然而身为导演「胡波」,打从一开始就决定要以一个又一个的长镜头,织成一部长篇,才能把故事说尽。

在胡波笔下,4个角色、一天时间、各种委屈。不论是描写年轻人真心换来冤枉不义、青少女情窦初开得来谎言背叛、孝亲奉养的人伦悲剧、或是友情爱情天秤两端的孰重孰轻,这些在外人看来没啥大不了的“小事”,更加深他们心中有苦,无处可去。

这样故事基调,同时也定义了《大象席地而坐》的影像颜色──灰。

胡波清楚,掌握灰的方式就是避开光,避开世人对“光”的理解──希望。胡波懂光,知道往太阳的暗面才能去到灰色的地方,这点清晰的反应在拍摄过程中。 “我们每天都是在太阳出现前,还有太阳下山的两段时间抓紧拍戏,”饰演电影男主角的彭昱畅,在接受《报导者》电话采访时,这么告诉我们。

虽然胡波给了《大象席地而坐》抹除希望的灰色,却仍留给4个角色一线希望:去满洲里看大象──让那头久坐动物园里不动的“象”,做为逃遁现实世界的隐喻,做为“生活在他方”的慰藉。

但经过近4个小时的冒险后,4个人却始终没有抵达满洲里。载着他们的巴士停靠在公路旁,男孩韦布踢起毽子,众人围着,你一脚啊,我一脚啊,踢着。

对某些观众而言,4小时的“灰”或许难以承受,但只要过完这4个小时,戏院就会再次亮起。而再也无法得知的是,银幕后那4个受伤取暖、踢着毽子的人,是否找着了满洲里,是否继续走下去?

%title插图%num
摄影师范超(左)与导演胡波于拍片现场。 (摄影/潘图)

以下为《报导者》于金马奖典礼前,透过电子邮件与越洋电话,独家访谈《大象席地而坐》的摄影师范超、男主角彭昱畅,编辑整理而成:

报导者:《⼤象席地⽽坐》取景地位于河北省⽯家庄边界的工业区井陉,影像几乎灰⾊基调。请摄影师范超谈谈在取景与拍摄过程中,如何与胡波导演沟通拍摄想法?你们遇到的最⼤困难又是什么?

范超:最初确立完本子那会儿商量分镜,虽然也明确了长镜头,但会有一些诗性的意向性镜头。后来明确基本上一场戏一镜之后,那些镜头也基本都剔除了(在以往的拍摄中,胡波很善于设计这种带有情绪的意象,但这次他认为那些镜头会打破写实的连续性和真实感)。我们看景时间有一个礼拜多,他自己还多待了一阵子。分镜的调度基本是看景的时候确立的。

华北的冬天多雾霾,井陉又是老工业区,所以看景的时候展现出来的是混沌与萧索,很符合故事的背景氛围。但开机时正值北京开会,周边厂子一关,每天都是艳阳。所以最大的困难是,只能每天在天蒙蒙亮到日出之前拍一段、日落之后黑死之前拍一段,其余时间练走位调度。抢天光就像赌博。

报导者:《⼤象席地⽽坐》一共拍摄几天?身为摄影师的您是否理解或支持胡波“4⼩时⼀⼑不剪”的概念?

范超:25天拍摄。当初设定的就是一场戏一个镜头,所以我们拍完就基本剪完了,只是细微地调整了节奏。每天拍完回去看素材,胡波都会看一眼时间码,然后说,对,这场戏应该多长到多长,占全片比例多少。所以他对最后成片时长和效果成竹在胸。

影片花了近4个小时来跟随4个受伤害的人的一天,全片是运动的、浅焦的,最大化地对人物跟随凝视。在这个过程中会跟随人物完成真实情绪上的积累积压,直到最后的象鸣如同一个泄压阀,然后结束场灯打开,看完会有疲劳、不适、沉默、感动。

4个小时对许多观众是冒犯,而另外的观众能达到沉浸和通感。

只会踢毽子的人

报导者:电影中的男主角韦布唯一擅长踢毽子,请饰演该角色的彭昱畅谈谈,您如何理解胡波导演对“踢毽子”的设定?

彭昱畅:韦布他只会这个,从小到大也只有踢毽子得过奖。但是踢毽子这个行为的表现,就权治来看,其实是一个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的事。电影里有一场戏,当黄玲在猴子笼问韦布:“你会干嘛? ”韦布说:“我会踢毽子。 ”黄玲说你去那边(满洲里)可以给大家表演踢毽子。但踢毽子踢再好能干嘛呢?在这个世界里面,其实是满讽刺的事情。

报导者:在两位与胡波的相处中,最喜欢与欣赏胡波的什么特质?

范超:善良、刚毅、纯粹⋯⋯种种。

彭昱畅:胡波导演是一个随性自由的人,他不会限制演员的表现。在拍摄现场,他跟我还有章宇,我们关系都非常好,大家会谈天说地,各种聊天。

报导者:曾有报导提及,胡波在北京电影学院时曾有导师不满意他的作品,希望他转向拍摄“韩国商业类型⽚”,这样的建议是出于“个⼈创作理念”与“主流商业机制”的不同⽴场。有不少青年导演⼼中虽保有理想创作的电影类型,但为赚取生活费接拍广告⽚或商业微电影,请范超谈谈对此的观察。

范超:我觉得这得分什么类型的导演。广告属于快销品,训练的都是对应市场的视听,所以以后走商业片导演的路子,可能还真的要有点这种积累。但是如果希望在内容与形式上完成自己的探索,创造自己的语言,就要耐得住寂寞,你之前接的活儿带有的迎合,都会稀释和干预你的纯粹性。

胡波所敬佩的导演塔可夫斯基曾说:“没有任何曾经背叛自己原则的人,能够与生命维持单纯的关系。因此,当一个电影创作者说’他要先拍一部赚钱的电影,如此才有力量、财源拍摄自己梦想的电影’时,这纯然是一种欺骗。”

%title插图%num
《大象席地而坐》剧组合影。 (摄影/潘图)
真正的减法

报导者:请问范超,在您与胡波完成这部电影后,对于您在摄影创作上是否留下什么实际影响?

范超:在上学和工作的这些年,一直在做加法,而这部片子是真正做减法的一部:没有任何讨好和雕饰,最朴拙真挚的,是最生猛的。

报导者:请问两位如何理解“大象”在电影中的隐喻?你们认为是充满希望、或是面向悲观?

彭昱畅:我觉得《大象席地而坐》充满希望又悲观,因为大家无处可去,那是他们唯一可以找到目标的事情。满洲里是一个让人有希望、有憧憬的一个地方,但同时折射到我自己身上时,我就会发现自己很可悲,因为我只能去那边。

范超:2013年冬天,我们有次从北京经北戴河,再到葫芦岛看景。一天的路程很疲劳,临近葫芦岛时胡波突然要下车。我们看到一片安静的冻海,他良久驻足凝视。我觉得胡波对苍凉穹劲之美的敏感,是对生命有悲悯心,而这种性格和气质均带到了他以往的作品里──没有大事件,受伤害的小人物彼此含蓄的慰藉,是最后的温暖。 《⼤象席地⽽坐》最后的结尾是温暖的。

报导者:《⼤象席地⽽坐》剧中⼈物处在不得已、不快乐、无奈的氛围下。最后想请两位谈谈,在拍摄这部电影的过程中,你们所记得的痛苦与快乐。

彭昱畅:我们这出戏要灰色调,所以找了个天气不太好的地方,结果没想到那一个月天气都特别好,天天大晴。所以没办法,只能借着太阳出来前那种不是很亮的光去拍,还有太阳下山的时候。每天只有两个时间点拍摄,早上6点多钟太阳出来,下午太阳落山的时候。拍摄完后,早上吃完早饭,大家去睡觉,睡到下午3点钟,再起来。所以最痛苦的事情,就是每天凌晨夜里3点要起来化妆。快乐的事是大家每天出工很有热情,在现场特别开心,等戏的时候也会聊天,能聊上一个小时或两个小时。

范超:其实除了头几天有来自制片方对拍摄方式不满的干预,其他时候组里很和谐,主创、演员都很有热情。我们唯一的困难就是复杂的长镜头调度需要抢天光,甚至是赌天光,而每当抢下来时每个组员是兴奋的,如果这时镜头里还会呼啸过一列火车──那就是馈赠!

報導者

台灣非營利網路媒體《報導者》,於2015年12月正式上線成立。致力於公共領域深度報導及調查報導,並為讀者持續追蹤各項重要議題,以開放參與精神與各界一起努力,為下一代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