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殿堂|朱声仄谈武汉观影的回忆,以及她在密苏里州的“绿洲”电影院Ragtag

%title插图%num
Illustration by Lucinda Rogers

《完美现在时》(Present.Perfect.,2019)的导演朱声仄反思了她年轻时在中国看电影的经历,以及在她移居到美国后密苏里州哥伦比亚市的一家电影院如何让她继续保持孤独感。

我觉得有点难过的是,在中国没有什么电影院可以让我在这个专栏里好好地谈一谈。现在是有一些艺术院线(它们并不是完全独立的),但在我成长的九十年代中期,全部是半国有的商业影院。他们放映的电影很少让我感兴趣的。

印象最为深刻的看电影的记忆是我读小学的时候,学校会组织所有的学生去当地的电影院——武昌人民电影院看电影。电影院应该是在文革之后,也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时候建造的。现在已经被改建为购物中心。去那里看电影对对当时的我来说是一件非常刺激的事情。

学校不会带我们去看商业大片,我记得当时我们所有人都想看《泰塔尼克号》(Titanic,1997),但是很显然不允许。我们被带去看一部关于英勇战士的老宣传片,类似于以第二次中日战争为背景的《地道战》(Tunnel Warfare,1965)之类的电影。当时大约有1000个学生。我们会排着队,一个班一个班地走进一个巨大的礼堂。

2000年以后,中国的商业影院开始多了起来,有时我也会和朋友一起去电影院看,但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会在电影院外的小店买些盗版DVD,然后回家看。那是唯一能接触到文艺片和外国电影的方式。

这些店面都很小,没有任何装饰。每个货架上都摆满了一箱箱的DVD。各个年龄段的人都会去那里淘电影,并不仅仅是年轻人。他们会把因为审查关系无法在中国放映的电视连续剧和商业大片摆放在盒子的前面。店家们只需要和当地商务部门的人打交道,而不是负责电影审查的人。

我妈妈走在前面,我就在后面跟着,在那里你可以看到很多不寻常的电影。就在那里我邂逅了杨德昌的《一一》(Yi Yi, 2000)和王家卫的电影。

%title插图%num
朱声仄 Shengze Zhu

2010年,我搬到了美国,在密苏里州的哥伦比亚市学习新闻专业。我没有意识到这里只是一个小城市。我的家乡武汉是中国中部最大城市。以前我从来没有独自在异国他乡生活过。它是如此不同,也不是我想象中的美国。

孑然一身的孤独很快吞噬了我,我思念我在中国的家和家人。有一天我独自走在所谓的市中心(只是两三条街道),于是我看到了一家名为Ragtag的电影院。非常小的一家影院,只有一层楼和两块银幕。其中一个就是普通的放映厅,另外更小的一个则摆着一些沙发。

这是一家颇具社区特色的电影院——现在它是“真实与谎言电影节”(True/False Film Festival)的举办地。那时,我从未见过这样的电影院。在中国,电影院一般都规模宏大,富丽堂皇,一般都是购物中心的一部分。

Ragtag放映的影片既有好莱坞电影,也有独立制作。我在那里看了泰伦斯·马力克(Terrence Malick)的《生命之树》(The Tree of Life,2011)、迈克尔·哈内克(Michael Haneke)的《爱》(Amour,2012)和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的《合法副本》(Certified Copy,2010)。在中国,我永远也不会有机会在大银幕上看到这些电影。另外,我很惊讶的是,有一半的观众是老年人。在中国,我祖父母那一代人很少会去看电影。那只是不属于他们生活体验的一部分。

我每个星期都会去Ragtag看电影。虽然有时候我并不理解银幕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但在这个除了网购之外无事可做的城市里,电影院对我来说就是一片绿洲。现在我去电影院,周围坐的都是美国人,我还是会感到一些孤独,因为大多数时候只有我一个中国人。

但是当你和陌生人一起看电影的时候,你确实会和他们分享共同的观影体验。即使完全不认识的人,你们也可以一起笑,一起哭。

The Ragtag Cinema, 哥伦比亚市, 密苏里州, 美国

ragtagcinema.org

建造时间:2001年

Isabel Stevens

英国《视与听》(Sight & Sound)杂志编辑,也为包括《卫报》(the Guardian)、《偶像》(Icon magazine)等杂志撰写关于电影和摄影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