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钢的琴》的讨论之一:云中和李洋

%title插图%num
《钢的琴》

云中:

虽然《钢的琴》是近期国产片最好,但也不代表它有多好。

摄影很不错,但淡入淡出很失败。
音乐很好听,但用得并无节制。

手法很用心,但用横移解决不了的,请不要强行横移。声音空间也不要如此扁平。

演员味道是有的,但对白有点问题。

情怀很强烈,但缺乏节奏和节制。

无可否认,有些段落拍得很好,但叙述的气韵并不流畅。

上面这些并不是它让我最不喜欢的地方,我不喜欢的是影片的符号化。工厂、烟囱、厂房,是舞台式的背景,是摄影师取景的天堂,它们没有生命,只是“美术布景”,只是象征意义,这点无可厚非,因为工厂本来就“死”了。但人物并没死,而是在其中符号式的活着。

片中的人物都像被导演巧妙操纵的木偶,行为的目的性大于行为的合理性。比如片中的主情节“造钢琴”就是很不合理的,或者说很“荒诞”。这当然是影片的重要基调,可为了达到“荒诞”的效果,电影剥掉了生活。直奔“象征”的艺术道路而去。

片中没有像《耳朵大有福》中的鲜活市民场景,所有大场面的群众演员都摆着造型,呆若木鸡。几个男角被“分配”到不同的身份和前史,他们的真实性并不比“一心想为女儿买钢琴的单亲老爸”、“怕老婆的杀猪佬”、“有良知的老工程师”、“讲义气的混混老大”这些词汇更真实,可以说《耳朵》大多数人物都比他们更扎实更鲜活。导演故意让他们的活动背景是“毫无人气”的工厂,没有生活场景,只是一个个堆满废材的舞台,这自然就象征着……叭拉叭拉叭拉……

可那又如何??对工人的现状、困境有探讨么?没有。对工人的过去、未来有思考么?没有。也没有对个人命运的深入(比如耳朵里的范伟)。那片子有什么?只是表面现象(拍得还不错),还有一堆“废材”拼成的“情怀”(技术上还失控了)。最后是个假模假式的“艺术品”。像《24城记》《最爱》《观音山》一样。

当然张猛比他们好,因为他还有幽默感。

李洋(大旗虎皮):

《钢的琴》算不上完美的杰作,但它有着中国北方工厂在时代中落寞收场的质感和悲伤,它算不上精致和豪华,但有令人愉快的民间歌曲,以及那些压抑在历史某个夜晚的街道上,纵声歌唱的回忆,还有那些被无奈的现实挤压而扭曲、僵硬的表情,那些被定向爆破的灰尘淹没的人群,那些细弱的警察带走了高大的流氓,那些恍若隔世的房屋、铁轨和工厂,那些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如今已变成时代剧烈运动中的荒诞奇观,它不那么好笑,让库斯图里卡风格在Lube的旋律下在一种中国式现实中复活。

高度戏剧化的构图,充满意味的镜头移动,别有用心的空镜头,画内画外的调度和互动,矫揉造作的台词和奔跑,被夸大的音乐带来的强迫性抒情和回忆……

请各位放低期待,它是一部在路上的电影,它努力实现一种中国电影中没有的风格,飘忽于现实和人造想象之间,同时把工人阶层的欲望和理想,变成了消费素材。

不论你是否喜欢这种风格、主题,还值得看看,值得支持。

Cinephilia

迷影网(Cinephilia.net)创立于2010年,聚焦于创作和搜集最好的华语电影文字内容,翻译传播海外电影学术界和评论界的声音,用更为生活化的方式解读电影,结合所有愿意分享个体电影体验的影迷们,共同创造出中文世界里独具特色、质量兼备的电影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