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处:http://www.criterion.com/current/posts/2426-weekend-the-space-between-two-people
作者:Dennis Lim
翻译:米粒
大多数的爱情电影都把笔墨侧重于爱情故事本身的描写——男孩遇见女孩,两人幸福抑或悲伤的结局——从而忽视了两人遇见时的美好,那也同样重要。但安德鲁.海格导演的作品《周末时光(2011)》(他同时也是本片的编剧和剪辑),正如同之前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的《爱在黎明破晓前(1995)》一样,细致入微地记录了两人缠绵而温存感情的最美瞬间。从一夜情发展到不止一夜的感情,电影讲述了一个或许别人只会一笔带过的事实:认识新的爱人,不仅仅是多了新的伴侣,也是重新思考,重塑和提升自己的过程。就像里面一个主角说的一样:“你好像变成了这块空白的画布。”
这个充满着各种波澜的48小时的“周末时光”,由主角拉塞尔(汤姆.库伦 饰)的生活引出。他性格腼腆,独居在英格兰中部城市的一幢高层公寓里,平时的工作是一名救生员。周五的晚上,他到朋友家里参加派对;朋友们都很友善,但他们都和拉塞尔不同:他们都是直的,而且多半携伴前往。给自己找了个理由,他提前离开,来到一间同志夜店,又喝了几杯,看能否在舞池或是小便池旁边找个伴过夜。第二天清晨,他在格伦(克里斯.纽 饰)身旁醒来,两人度过了一夜情。他们坐在床上,慢慢地喝着咖啡,在感情产生前的这个早晨,无话的两人显得分外尴尬。
格伦拿出一个录音机,让拉塞尔描述一下昨晚的情景。如此看来,他们真的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格伦解释说这个录音是给一项艺术创作的素材,他觉得性也是自我认识的一部分:它能更好地暴露出一个人“是谁”和他“想成为谁”的不同之处,甚至或许能更进一步地找出这些不同的原因。拉塞尔试着回忆他们小心翼翼的一开始的接触和后来醉酒之后的互相试探,他温柔而谦卑地说着,很明显有些尴尬,这也让格伦问的问题变得更加讽刺尖锐了。但他们你来我往的问答并没有火药味,而是挖苦逗乐居多,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在这些紧张局促的长镜头里,两个人都各怀心事,各有想法,尖锐地质疑着对方的想法。格伦让拉塞尔看到了自己忽视掉的部分;罗塞尔的缺乏自信又软化了格伦的过分自卫情绪,让他性格深处的温柔和脆弱得以释放。
毫不夸张地说,从这里开始,电影里的几乎每一个场景都变得不可或缺,展现两位主角是如何一点一滴开始互相吸引。这个周末开始以后,他们互发短信,交流自己的兴趣和情感。一个瞬间的决定会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一个小小的动作就是整个世界。格伦在拉塞尔下班之后去泳池见他;拉塞尔坚持要汽车送他。格伦邀请拉塞尔晚上和朋友们一起玩,然后就有了那个即兴的弯路,碰碰车和棉花糖的狂欢节。
这种由人物推动的故事本来不应该有什么北京故事,但本片这样的“浪漫的产生”类电影——专注于两个人的爱情,世界上其他任何事都不重要,两人非常急切地想要了解对方的一切——没有什么比相互的诉说更自然了。《周末时光》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在描绘这两个人——或者说,在看他们怎么描绘自己——在自由又意义明确的谈话里,加之一些坦率又温柔的性爱场景。
作为一个有才华的编剧,有着对自然流畅对话的敏锐听觉和对结构的精准把握,海格在电影过程中嵌入了好几个转折点——最为关键的一个就是,把电影时间框架确定并把绵延的对话突然变得紧迫起来的一件事:格伦周日就要动身去美国,开始一项为期两年的艺术课程学习。我们还得知,拉塞尔是一个孤儿,先后在几个养父母家中长大。格伦也有性情急躁的一面(“我不喜欢交男朋友”),或许他也经历了痛苦的背叛。但《周末时光》的发展并未取决于一个简单的变化,比如“他们会不会在一起”或者发展到最后突然出现一个第三者,这也体现了海格的导演功力。故事最关键的地方仍然是两个年轻人在谈论他们平凡普通的生活,没有很满意,也没有很失意(“你幸福吗?”格伦问拉塞尔;“我还好,”他回答),在这种日常的故事里发现他们是怎样的人,不管在公众面前,还是在私生活里。
在像《周末时光》这样一部毫不张扬的电影里,我们可以感到深刻的甚至是彻头彻尾的启示,或许是因为描绘同志恋情的电影从未有机会发展得很成熟。不管怎样说,都是男女之间的恋情在反映着一个时代对性和性别的态度。同志的爱情故事,上个世纪的大部分作品,多半都是悲剧的代名词。后石墙时代关于同志恋情的代表性在Vito Russo1981年的书《赛璐珞壁橱》有很好的总结,作者十分激进地说出了同志观众群体十分渴望在大荧幕看到自己的形象,以对抗多年以来的诽谤。
同志的自由解放自此开始生根发芽,当时最突出的同志电影有1982年的爱情电影《做爱(Making Love)》和《私人最佳(Personal Best)》,都努力地在拥有毫无压力的环境条件下探索同志之间的关系;同志电影在艾滋病这个情节出现以后变得更加严肃(1990年的《长期伴侣(Longtime Companion),1993年的《费城故事(Philadephia)》)。同志人物现在在好莱坞电影中经常以相声搭档形象出现,或者受限于影视必须达到种族多样性而必须安排,只有在描述一个悲剧的烈士人物的时候才会成为主角(2005年的《断背山(Brokeback Mountain)》,2008年的《米尔克(Milk)》)。在独立片方面,90年代初的“新同志电影”浪潮的发起,对立和争论的声音层出不穷,比如托德·海因斯和格雷戈·阿拉基,也建立了新的观众群。同志主题的电影、电影节、发行商变得越来越多,开始盈利和资本化,因为大家都认识到同志电影,尤其是同志爱情片,和异性电影在模式方面没有不同。这个浪潮也得到昵称“gaysploitation”,在2001年的短片《Jeffrey’s Hollywood Screen Trick》有所体现(这个片名是几个有代表性的同志爱情喜剧名称的结合)。
《周末时光》是个例外:同志之间的故事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关于同志之间的讨论话题也发展得越来越成熟,然后同志电影似乎没有及时跟上。虽然很多进步显而易见——社会的接纳,法律上的认可——但很多出柜的情节并未有效地处理好多种多样的、仍旧存在的歧视和疏远。海格没有让他的角色们变得聒噪,拉塞尔和格伦在一定程度上还有着冲突和矛盾——同化和分裂并存——《周末时光》告诉我们这两种状态都有着各自的魔力,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格伦对自己的与众不同感到很骄傲,抨击对同志的侮辱(有些还是他激起的),对根深蒂固的偏见和受到的漠视十分敏感。拉塞尔和自己的直男直女朋友们合得来,但同时也很害羞地跟他们保持距离,经常谈论半真理或是逃避。他说起,自己在关闭的门后会感到安心(导演镜头下的拉塞尔肚子在家,他洗澡、抽烟、凝视窗外,都有着微妙的忧郁情绪)但也承认走在街上会觉得太过暴露自己——这显然是因为周围会有人有恐同症(列车上的醉汉,嘲讽和口哨声),也就是格伦口中的“异性恋的世界”。
海格的第一部小投资电影,2009年的《皮特的生活(Greek Pete)》,描绘伦敦的同志产业工作者的故事,自己本色出演,但是虚构的故事。里面的纪录片元素直接影响了《周末时光》,让它有了一种朴实的观察风格,使用了大量的长镜头和小范围摄影。这意味着更需要依靠演员的表演,两位主演都是科班出身,这些持续流畅的镜头都高度依赖每分每秒的细微差别——当然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们都看腻了那些传统的交替剪辑的对话情景,所以这种大段的悠闲的交谈情景会让人觉得新鲜,让我们完完全全地沉浸在这两个人的世界里,兴奋地感受到他们是如此真实地出现在对方的生活里。
虽然《周末时光》所发生的城市在影片中没有提及,但电影是在诺丁汉拍摄的,地点有很多跟卡雷尔·赖兹1960年的《浪子春潮(Saturday Night and Sunday Morning)》相同,那部电影也讲述了一个周末的故事,主角们同样也是对抗着当时的社会;格伦就好像是现代同志版的阿尔伯特·芬尼,一个愤怒的年轻人。《周末时光》拍摄的时候导演37岁,他是一步一步地在英国电影界打拼上来的——他曾经是Ismail Merchant的助理,也曾是雷德利·斯科特的助理剪辑师——他的现实主义倾向感觉更像是当代美国独立电影,尤其是影片中人物自然的亲密关系和他们的政治倾向,比如凯莉·理查德和拉敏·巴哈尼。
《周末时光》中还提到,格伦说起他的录音项目会有哪些人有兴趣:直男直女是不会有兴趣的,他假设道,因为“它不是关于他们的世界的。”这一点很难不联想到这是海格自己本人的自反性焦虑情绪。电影市场会定义《周末时光》为一部“同志电影”,一般也就定义了导演本人对性的态度,电影的目的,和目标观众群。电影评论家们在影片上映后都很快地对本片给予了赞扬,使它成为2011年最受好评的新片之一,特别称赞了它对于性别和性取向的深刻讨论。这当然是电影的优点,但同时也给这部机敏、平易近人的电影帮了倒忙,因为他们忽视了这部电影其实更深地展现了这一代人的这种“感到自己的不同”和“找到属于自己的世界”的经历。换个说法就是:它隽永又细致地讲了一个关于两个人相爱的故事,同时又有对自己的重新定义,描绘了这对同志伴侣内心深处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