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影”教父”韩三平,如何被定义

韩三平

他在业界被称为“三爷”,这个袍哥气质浓厚的称呼被用在这样一位与电影局局长同级的官员企业家身上,透着一种亲昵、拜服同时又恐惧的感觉。

他的功绩是显而易见的。公认的有这几条:
提出了贺岁片的概念,曾经带着冯小刚到处化缘,在传奇人物牟其中那里化得的80万人民币成了《甲方乙方》的催生剂。

打造大片概念,在他担任中影掌门人后,先后拍摄《投名状》《赤壁》《长江七号》等大片,为张艺谋《英雄》所掀起的大片热潮推波助澜,这种大规模电影的制作加速了中国电影的工业化进程,对观众回归影院产生了良性的影响。

他主持院线制改革,搅动了中国电影市场,从市场渠道来说,有了更良性的竞争。中国电影票房这些年从10亿增长到近300亿,应该与中国电影基础架构的完善有关。

但就像所有垄断型国企一样,中影既享受了市场化的好处,又凭借其独有的资源,制造了民营资本难以企及的竞争屏障。而韩三平让人又恨又怕的江湖大哥形象正来源于此。中影控股参股了中国前几大院线,比如中影星美、中影南方新干线、北京新影联等,在院线发行中成为最大的势力之一,而中影又垄断了进口分帐大片的进口权和绝大部分发行权,这两大优势在手,加上根红苗正的官方背景,让所有的民营企业无法与中影或者说韩三平真正平等对话,

所以才会有很多电影都会去求中影去参与,才会有华表奖上很多人言前言后都要感谢韩三平。

而对于不按规矩出牌的玩家,中影则会挟两大优势进行打压。如果电影院对中影的影片发行不利,很可能它在进口大片的放映上会遇到问题。这样,别的公司影片和中影影片发生档期上的冲突时,它们的命运将注定是悲惨的。之前张伟平在之所以骂韩三平为“座山雕”,除了炒作因素,也无法排除《三枪拍案惊奇》时他们面对中影时所受到的或明或暗的排挤。强势跋扈如张伟平,都会感到这样的压逼,别人的境遇也好不到哪里去。
韩三平大佬的气质与他在北影厂和中影的经历是相互成就的。因为韩三平的杀伐决断,曾经帐上只有27万的北影厂才能纾难解困,中影集团内部复杂混乱的关系因这样一个强权人物才得以明晰。而中影给了他足够的舞台和底气施展他的抱负。在他任内,他将主旋律电影提升了一个档次,《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是用最商业的包装讲了一节历史课,这种把明星武装到牙齿的政宣片应该是绝无仅有的。在中影他提携了一大批青年导演,其中包括陆川和宁浩,他在其中表现出的判断力和豪气让人折服:看完《疯狂的石头》样片,随即约见导演宁浩,决定大力发行这部300万的小成本电影,并承诺挣的钱会成为宁浩下一部电影的资金,而且最终真这么做了。

这是一个国家权力和个人权谋共同催生的奇迹,就像《建国大业》能让80多位一线明星免费参演这件事一样,这里面既有大家对韩三平个人的拜服,也有对韩三平所代表势力的畏惧。这个“非常享受这种被弟兄们环绕的感觉”的人,在他的中影任内达到个人声誉的高峰,除了在国内建立了极高的权威,那些好莱坞大公司的老板们,来到中国,也得自己前往北京北二环的小西天,去拜见这位中国电影的龙头大哥。

韩三平,不是一个能简单定义的人物。在体制内,有这样一位懂电影、有野心,且愿意为电影去真正做事的官僚企员家,是很难得的。他强悍的性格能推动一些事情快速的进行,这对于草创期和成长期的中国电影来说,是需要的。但他的性格也是一柄双刃剑,这样的人往往轻视制度,或者主动去突破制度,短期来说,往往有奇效,但从长久来说,却对中国电影未必没有伤害。

【原载于24格】

梅雪风

媒体人,曾经担任《看电影.午夜场》创刊主编、《电影世界》主编、《大众电影》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