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单纯的兄弟》:离开单纯,是否是成长的必经之道?

%title插图%num
《我单纯的兄弟》剧照|©️德国电影节

其实这部电影正确的中文译名应该是“我那个名叫‘单纯’的哥哥”,正如主人公本哥哥的名字Simple一样,因为出生时的并发症引起的大脑缺氧导致了“辛普尔”自小就是智障,他对于世界的理解总是如此简单纯粹。而弟弟本不仅需要照顾自己生病的母亲,这么多年来还一直全天候护理哥哥辛普尔(单纯)。这种相依为命的感觉让这部电影充满了兄弟情义的温暖。而这种温暖情感弥补了《我单纯的兄弟》情节的单调,让这部看似兄弟逃难的喜剧(也是包涵着一些悲意)在预设的欢乐结局中顺利完成。

《我单纯的兄弟》改编自法国著名作家玛丽-奥德·谬莱尔的同名小说,这部温情小说于2004年发表之后在欧洲多国翻译出版,在向来被人诟病的西方人情世故世界中,这种手足亲情的故事尤其令人感动。曾经执导过多部家庭喜剧题材电影的德国导演马库斯·戈勒很喜欢这个故事,和自己曾经的编剧合作伙伴德瑞克·阿内将它改编拍摄了电影。不过至少有一点是成功了,法国的温情家庭喜剧故事在德国也一点也没有水土不服的感觉,影片刚与11月9日在德国本土公映,德国本土的媒体都给出了较高的评价。EPD Film网站的影评人贝瑞特认为电影“包含了诸多的人性情感,也因此令人感动”。

%title插图%num
《我单纯的兄弟》剧照|©️德国电影节

就像笔者之前提到的,逃难途中本对智障哥哥“单纯”不顾一切地付出并千方百计企图求得监护权的努力,让电影中的煽情桥段不时叠现,足以轻易摧毁观众的泪点。与此同时,“单纯”虽然幼稚智障,但是出于一种哥哥的本能,却始终在不经意间呈现出“保护弟弟”的自然。兄弟二人之间的情感并不是单向输出的,而是在整个旅程中重复叠加互为激发的。另外,足以令人欣慰的是,导演让兄弟二人周边的人性不时焕发出闪光点。那些普通人在电影中的过场虽然都是短暂的,但是却让这种人性光辉和温情处处存在。

卡车司机对于兄弟二人的保护,出自于他自己孩子智障的经历;偶遇的妓女因为“单纯”的单纯而流露出难得的淳朴;更不用说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以及“单纯”最终遇见的护理中心的那些一样的人。即使在电影中被作为反面角色的“父亲”,也并不是完全的毫无人性。就像他自己辩解的,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本”。

%title插图%num
《我单纯的兄弟》剧照|©️德国电影节

这种人性的温情撑起了故事的内容。只是,在《我单纯的兄弟》中,更多的还是思考“单纯”的意义。在本无法克制住自己,所发出的对“单纯”的抱怨声中,在这场兄弟生死相依的感情中,是否真的如本自己说的,是“单纯”无法离开他。细想导演通过故事表达的内在,本对于“单纯”的依恋也是一样的厚重。他不肯面对现实,试图回避成长的恐惧,“单纯”也是他生命的出口所在。电影最后,兄弟二人最终都走向成长,单纯将自己的兔先生交给了本,也意味着二人真正的成长。

问题是,是否所有人的成长,都是要离开和放弃“单纯”作为必要的代价?

tati

旅居丹麦,深度影迷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