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试图描述贝纳尔多·贝托鲁奇(Bernardo Bertolucci)时,第一个涌上脑海的词是“宁静”。当然,他在70年代有过狂野、叛逆的时期,那时候他拍摄的电影具有挑衅性,且带有一定的政治倾向。但二十年后,当我坐在他对面聆听他的谈话时,我不禁思考,他最近选择拍摄一部关于佛陀的电影,一定有其原因。没错,他的眼神中依然闪烁着一丝狡黠的光芒,我想他偶尔也会发脾气,但我们瑞士洛迦诺电影节相遇的那一天,他身上散发出的是纯粹的平和之气。他获得了终身成就奖,以表彰他辉煌的职业生涯。“我希望这个奖项并不意味着我的职业生涯结束了,”他打趣地说。
人们通常记得贝纳尔多·贝托鲁奇的《巴黎最后的探戈》(Last Tango in Paris)和《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这部电影获得了九项奥斯卡奖)。但我认为,《同流者》(The Conformist)是他最伟大的成就。这部电影包含了贝托鲁奇作品之所以如此强大的所有元素:政治观点、历史视角、个人悲剧、精彩的表演,以及可能是电影史上最具灵感的摄影师维托里奥·斯托拉罗(Vittorio Storaro)(他几乎参与了贝托鲁奇的所有电影)最出色的灯光作品。贝托鲁奇听到要开大师课的想法时,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这可能是因为他当年拒绝了自己的电影老师,但他也优雅地配合着,结果比他宣称的要说的多得多。
—— Laurent Tirard
我没有去过电影学院。我很幸运,年轻的时候有幸在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的电影里担任助理,就这样我学会了导演。多年来,我一直为没有接受理论训练而感到自豪,而且我仍然相信,最好的电影学校就是片场。不过,我也意识到,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机会。还有另外一点,我认为,要学会拍电影,不仅需要自己拍电影,还需要尽可能多地观看电影。这两点同样重要。这可能是我现在建议人们去电影学院学习的唯一理由:这是一个机会,可以让你接触到在影院永远无法看到的各种电影。
但如果有人要我教电影制作,坦白地说,我会无从下手。我不知道该从何开始。也许我只会满足于给他们放映电影。而我首选的电影,无疑是让·雷诺阿(Jean Renoir)的《游戏规则》(La règle du jeu)。我会向学生展示,雷诺阿在这部电影中,是如何将印象派——他父亲的艺术——与电影——他自己的艺术——融合在一起的。我会尝试向他们证明,这部电影是如何达到所有电影都应该追求的目标:将我们带到一个不同的世界。
▍敞开大门
我在七十年代的时候,在洛杉矶有幸遇到了让·雷诺阿(Jean Renoir)。他当时已经快八十岁了,而且需要坐轮椅。我们聊了一个小时,令我惊讶的是,他对电影的想法,和我们认为自己在新浪潮时期发现的那些想法,完全一致,只是他比我们早了三十年!有一次,他说了一句话,令我深感触动,这是我从电影制作中学到的最重要的经验。他对我说:“你必须始终敞开片场的大门,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会有什么进来。”他的意思是,你必须学会为意外、突发事件和即兴创作留出空间,因为它们往往能创造出电影的魔力。
在我的电影中,我总是敞开大门,让生活走进片场。而且,矛盾的是,这就是我为什么越来越偏爱结构严谨的剧本。如果我有一个强有力的故事框架,我就会对即兴创作更有信心。对我来说,意外的魅力,在于它出现在理论上所有事物都已计划好的情境中。比如,如果我在阳光明媚的环境下拍摄外景,而拍摄过程中,云层飘过,遮蔽了阳光,光线开始发生意外变化,我会欣喜若狂!特别是如果拍摄时间足够长,让云层可以移动,阳光可以重新照射回来……诸如此类的事情很棒,因为它们代表了最高程度的即兴创作。
但“敞开大门”并不仅仅与片场之外的元素有关。在开始拍电影之前,我写过诗歌,所以一开始,我把摄像机看作是另一种笔,不同于写诗歌的那支笔。在我的脑海中,我独自一人制作电影,我是最纯粹意义上的作者。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意识到,导演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幻想,只要他能激发周围所有人的创造力。电影就像一个熔炉,全体工作人员的才华必须在这里交融。胶片比人们想象的要敏感得多,它不仅记录了镜头前的事物,还记录了镜头周围的一切。
▍我试图梦到我的镜头
由于我没有接受过理论上的导演训练,所以电影的“语法”对我来说毫无意义。而且,在我看来,如果这种语法真的存在,那它就是用来打破的。电影语言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不断进化的。当戈达尔(Godard)拍摄《筋疲力尽》(Breathless)时,他的语法就是“赋予跳跃剪辑权力”。令人惊叹的是,如果你去看约翰·福特(John Ford)最后几部电影中的一部,比如《七个女人》(Seven Women),你会发现,这位好莱坞最传统的导演之一,一定看过《筋疲力尽》,并开始自己使用跳跃剪辑,这在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很长一段时间,我拍摄每一个镜头,都像是最后一次拍摄一样,仿佛有人会在拍摄结束后,马上把摄像机抢走。所以,我有种感觉,我是在偷拍每一个镜头,在这种心态下,你不可能用“语法”甚至“逻辑”来思考。即使是现在,我也不会提前做任何准备。事实上,我会尝试在梦里构思,第二天在片场要拍摄的镜头。如果幸运的话,我可以做到。如果不行,当我早上抵达片场时,我会要求独自待一会儿,然后拿着取景器在片场四处走动。我会透过取景器,试着想象人物的移动和台词。这就像场景已经在那里,只是无形或者虚无缥缈,而我正在努力寻找它,或者让它拥有生命。之后,我才会把摄像机搬过来,叫来演员,然后尝试着看看,我脑海中的场景是否能在现实中得到实现。接下来就是漫长的调整过程,在摄像机、演员和灯光之间进行调整。因此,这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我试图确保每个镜头都能引出下一个镜头。
▍沟通始于电影之前
沟通是片场顺利运转的关键因素。这种沟通必须在拍摄前完成,因为到了片场时就几乎太晚了。
举个例子,当我决定拍摄《巴黎最后的探戈》时,我带维托里奥·斯托拉罗(Vittorio Storaro)去巴黎大皇宫(Grand Palais)参观了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的画展。我向他展示了那些画作,并解释说,这些是我想要作为灵感的素材。如果你仔细观看这部电影的最终画面,你就会发现,电影中使用的橙色色调,直接受到了培根作品的影响。然后,我又带马龙·白兰度(Marlon Brando)去看了同一个展览,并向他展示了电影开头片头字幕时出现的画面,那是一幅肖像画。初看起来,这幅画似乎相当写实,但如果你仔细观看一段时间,它就会完全失去自然主义风格,变成画家潜意识中所发生的事情的表达。我对马龙说:“你看到了那幅画吗?好吧,我希望你能重现那种强烈的痛苦。”而这几乎是我在这部电影中对他唯一的指示,或者说,主要的指示。我经常使用这样的画作,因为它们能比一百个词语更有效地传达信息。
▍我对摄像机的痴迷
摄像机在我的电影中无处不在,甚至有些时候,太过明显了。但我无法控制这一点。我真正痴迷的是摄像机的形体,尤其是它的眼睛。它决定着我的导演方式,因为它一直在移动——而且在我的近作中,它的移动更加频繁。摄像机像一个故事中的隐形角色一样,进入和离开场景。我无法抗拒移动摄像机的诱惑。我认为,这是因为我渴望与角色产生一种感官上的联系,希望这种联系最终会转化为角色之间的一种感官上的联系。在我人生中更倾向于心理分析的那段时期,我曾经认为,“推近”是孩子跑向母亲的动作,而“拉远”则是相反的动作,是孩子试图逃离的动作。
无论如何,摄像机是我拍摄过程中最关注的焦点。因此,我需要在拍摄前与演员和技术人员进行沟通,以便将片场的大部分时间,用于移动摄像机和选择镜头。我很少使用变焦镜头。我不知道为什么,但我发现,变焦镜头的运动似乎有点假。我记得有一次,在拍摄《蜘蛛计谋》(The Spider Stratagem)的时候,我突然想换个角度,试试用变焦镜头。我花了一个小时,不停地玩弄它,几乎快要恶心了。最后,我把它拿掉,说我再也不想看到这种镜头了。现在,我开始与变焦镜头相处得更加融洽。我会用一种非常简单、几乎是功能性的方式使用它。但多年来,我一直把它看作是魔鬼的工具。
▍寻找演员身上的神秘之处
我认为,与演员合作的关键,首先在于如何选择演员。而为了做到这一点,你必须先抛开剧本中的角色,看看面前这个人是否吸引你。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在拍摄过程中,你对这个演员的兴趣,会引导你去探索故事中的角色。有时候,你选择一个演员,是因为他或她看起来很适合剧本中的人物,但最终你会发现,这并不太有趣,没有神秘感。而任何一部电影的驱动力,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好奇心:导演想要发现每个角色的秘密。
至于演员指导本身,我想说,我总是试图将电影纪实手法运用到虚构世界中。比如,《巴黎最后的探戈》中,马龙·白兰度躺在床上,向玛丽亚·施奈德(Maria Schneider)讲述他过去的经历,就是白兰度自己编的。我对他说,“她会问你问题,你按照自己的方式回答。”他开始描述所有那些令人不安的事情,而我作为导演,就像观众一样——换句话说,我不知道他在说谎,还是在说实话。但这就是即兴创作的意义:试图触碰真相,并展现角色面具之下隐藏的真实一面。实际上,这也是我对白兰度说的第一句话。我对他说,我希望他能摘掉“演员工作室”的面具,我希望看到他面具背后的东西。几年前,我们再次相遇,聊了一会儿,过了一会儿,他带着狡黠的笑容对我说,“所以,你真的认为我在那部电影中展现的是我自己,对吧?”我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这么做了,但这就是它的妙处所在。
▍什么是电影?
表面上,电影就是将一个想法转化为影像。但对我来说,它一直是一种更私密、更抽象的探索方式。最终,我的电影,总是与我最初的想象截然不同。因此,它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我经常将电影比作海盗船。当你让它自由地随风飘荡,你无法知道它最终会停泊在何处。尤其是像我这样,喜欢逆风前行的人。
的确,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认为矛盾是所有事物的基础,是每部电影背后的驱动力。我制作《1900》的方式就是如此,这是一部关于社会主义诞生的电影,由美金资助。在这部电影中,我将好莱坞演员与来自波河平原(Po Valley)的农民混搭在一起,他们从未见过摄像机。这让我感到非常有趣。当我开始在六七十年代拍摄电影的时候,电影人之间流传着一个问题,叫做“什么是电影?” 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思考,最终成为每部电影的主题。然后,我们不再问这个问题,因为情况发生了改变。但我有种感觉,现在的电影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剧变,失去太多独特性,以至于“巴赞问题”再次成为热门话题,我们应该重新开始思考,什么是电影。
|此文收录于Laurent Tirard 2002年出版的《电影大师班: 世界顶级导演的私人课程》(Moviemakers’ Master Class: Private Lessons from the World’s Foremost Directors,)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