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川导演的作品我只看过两部《可可西里》《南京!南京!》。这两部电影本都取材于深刻现实话题,涉及多重思考,甚至也都牵扯到死亡(关于《可可西里》请参见纪录片《平衡》,和纪录片引背后的悲剧)。但很可惜,两部电影的切入角度都不精准,对严肃问题避重就轻,所有本该具有的深度思考都被一种简单而含混的“人性论”取代,缺乏历史现实担待,至多唤起观众眼泪、义愤等表层情绪,很难引人深思。
我觉得voice over比“旁白”“画外音”给力。关键在那个“over”,还可以用在control over,game over等等,有种一统天下的霸气。voice over是给画面配上说明,也就是说通过voice把画面所呈现的不同内容control over——随心所欲的控制画面的诠释,同时,也就把画面本来所包含的voice让它去game over了。
这部电影(《Pina》)我先看了一遍2D,又看了一遍3D,多出的这一个维度不仅仅是技术噱头、立体感,还有一重“灵魂的真实”。
今天再来看这部影片,除了电影保护史上又添一则传奇之外,更将人们带回美国独立运动方兴未艾的那个时代。电影结尾处有一个谜一样的转变,通过某种轻微暴力或象征性行为,原本“正常”的被送进精神病院,而原本被认为是“疯子”的留在了“常人的世界”中。疯与不疯,正常与反常之间的界限原来如此脆弱。
应亮是属于2000年之后、当下这个时代的导演。如果说第六代早期的作品讲述因对未来的不确定而产生的憧憬、迷茫、失落,那么应亮作品就回应了早期第六代们,那个2000年之后的“未来”是一个怎样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