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民的身份是多元的,老师、制片人、策展人、演员。这些领域都有张老师的身影,他是娄烨眼中那个看不见的张献民,他是那个爱说真话得罪人的张献民,他是那个曾经被称为中国独立电影”教父”的张献民。
标签: 纪录片
影像(包括图片与影视) 之所以能够被纳入人类学等社会科学的视域之内,最重要的价值莫过于其对现实世界的机械性记录与再现。当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一间地下室内,向他们的第一批观众放映影片《火车进站》时,不明所以的观众曾惊呼着要为银幕上飞驰而来的火车让路。
纪录片从诞生起就跟社会责任、价值观甚至政治扯上了关系,这正是它与生俱来的向社会发言的传统。表达观点的纪录片种类很多,有的叫做政治纪录片,国家电影或者国家宣传片,社会问题纪录片,思想电影或思想纪录片,政治宣传片……在学术上,我们将之统一称为“主题驱动纪录片”。
本章所讨论的是以人物为题材的纪录片。这类纪录片以人物为主要描述对象,以人物的命运、生活、成长、毁灭以及价值为影片的主要驱动力。为了便于讨论这类纪录片的创作规律,了解纪录片中人物的创作共性,我在这里提出了判断纪录片中人物的三个维度。
电影的发明就是“看”的延展。这也是为什么前苏联的导演吉加·维尔托夫(Dziga Vertov, 1896—1954)将自己的纪录片小组称为“电影—眼睛”。
在一年的时间里,Ignacio Agüero密切关注着光线和季节的变化,记录家中时间的流逝,拍摄家中带有个人历史印迹的物件。他还拍摄敲开自家大门并由此进入影片的陌生人、乞丐、失业者,借此任由外部世界侵入自己的思考。
用视听语言来阐释作品内涵,尤其是思想型作品的内涵,难度之大前所未有,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爱森斯坦拍摄马克思《资本论》的雄心壮志虽然前几年由亚历山大·克鲁格完成,但是否真的成功其实尚有争议。
跟随数码摄影机的镜头,我们看到了波妞(《悬崖上的金鱼公主》)从简单的人设到概念稿再到剧本成型的全过程,也能看到宫崎骏为了心中理想的画面而与自己搏斗的揪心场面,更看到了创作《地海传奇》宫崎吾郎和父亲既遥远又靠近的微妙父子关系。
与以往相比,本届的纪录片论坛显得更加有的放矢,策划人王小鲁与各位主发言人的前期功课让整个论坛较快地进入了状态。
我们作为人类生活的学徒、人类学家以及纪录片创作者,大概必须想到以创造性的方式来参以及运用所有的可能性。这样的矛盾可以被面对,也可以被用来观察新的事物,但是它不可以被简单地控制或者解决。我们可以把这个所谓的问题转变成一种更深视觉的伟大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