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炯炯大致认为他影像中之人物大于他自己,既象古希腊人在戏剧中追溯英雄时代,也是中国传统的辈分问题。他到现在共五个纪录片作品。目前中国多数自由创作的纪录片是有关当下这个时刻,邱的却一律有关过去。连樊其辉这个唯一与他没有血缘关系的主角,也被塑造成一个被观看和被倾听的”偶像”,人格大于拍摄者,而且因其迅速过世而让人不知道他是否已进入了祖宗的行列。
标签: #CIFF2011
独立电影是一所学校,所有经过这里的人,离开后都会不一样,都会有一种声音在他的胸中回响。这不仅仅是已经表现出来的事实,也是我们的愿望。
“年度真实人物”的设立其实还有基于对中国纪录片发展的特殊阶段的认识。中国独立纪录片发展了20年了,其伦理纠纷越来越多。 我们并不避讳年度真实人物具有平衡导演权威阐释素材的意愿。但我们不并提倡一种过于严厉的道德观,我们希望营造一种协商的氛围。
静观电影的导演们虽然行动性和介入性不强,但是他们认真倾听了现实与素材的声音,他们从客体与心灵的真诚交会中生发出创作的力量。中国独立纪录片没有阻断那个声音,而是响应了它的召唤。它们遵守了一份不具有强制性但也因此更为高贵的心灵契约。我乐于描述这个传统,是有感于其呈现中国生活的广度与深度以及它们20年来面向中国现实所体现出来的信义感。
作为选片人,我们也讨论这个问题:这个影展收到的短片肯定在相当程度上由原先的只由院校鼓励变为了以网站鼓励为主要推动,因而我们一方面必须正视网站对类型建设的贡献,这当然也有我本文说的第一点;另一方面要斜视所有类型的局限,以及类型确立之后可能出现的死板无聊状况。
做成短片合集形式的片子是最容易触碰到创作的这一软骨和禁忌,限定好的主题、话题、性别、元素,带着脚铐跳舞。无论是河濑直美的那些原生态计划还是联合国出品的《stories on human rights》、全州电影节的“三人三色”,其中的作品应付了事的还是占大多数。
初次到一些关于《未完成的生活史》是因为关注了云之南纪录影像展。此片以一个独立的、旁观的又掺杂其中的视角展现了一群在甘肃古浪黄羊川的中学老师们的生活。今天终于有机会去南京大学费彝民楼新闻传播学院的展映室里看了四个小时的完整版。给我最深刻的感受之一是未来未完成,生活在继续,追寻远方的同时更要活在当下。
这部纪录片是由青年导演孙浩然构思编剧拍摄以及后期剪辑而成,孙浩然在读书期间对该题材就有所触及,随后一直进行着主题的丰富,最终在连续几个月的跟拍后,《归去来》得以面世,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关于终南山,关于唯物主义,关于人的信仰问题以及抉择性。
赵晔:我是想说,首先,我当然不能代表所有导演,因为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我只能代表我自己。内容上,我想说,参加了三届CIFF, 也不算一个新人了,南京真的对一个年轻导演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像我这样的,当年带着《马乌甲》来南京,什么都不懂,然后获奖之后真的在各方面都有多多少少的鼓舞,这跟一个导演的成长是息息相关的,因为所有人都需要肯定,不管你内心有多坚定后来有多成功。而这种肯定和鼓励,CIFF在我最需要的时候给了我。所以我也希望这个队伍可以更壮大,希望有更多新的、不同类型的同行可以加入进来。
2001年4月6日,陕西铜川矿务局陈家山煤矿发生瓦斯爆炸,38人遇难。2004年11月28日,陈家山煤矿发生瓦斯爆炸,166人遇难。五年后,矿工之子林鑫拍摄了这部关于矿难的影片。本片通过矿工、遇难者家属等二十余人的口述和街头随机采访,从不同角度立体地呈现了矿工的真实生活和矿难背后残酷复杂的社会现实。这部影片是林鑫《生存三部曲》的完结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