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特伍德的长期成功证明了经典美国信仰模式的持久力量。伊斯特伍德的作品彰显了独立的判断力,对教条主义的主张和机构权威不屑一顾。正是这一点让他的作品如此美国化——也偶尔让人不安。

有趣的是,今年好莱坞颁奖季真人传记电影扎堆,有关“真实与虚构”的争议,让奥斯卡这趟水变得更浑。
《夺命金》 ,导演:杜琪峰,2011 【推荐人:雪风(中国)】
推荐理由:最不杜琪峰的杜琪峰电影,他在抛掉那些几成俗套的表面化的风格之后,对香港社会普通人的生存困境反而有了更通透的表达。
Sight & Sound九月號封面有個醒目的標題:「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當今美國最偉大的導演?」,就創作的質和量來看,或許把這個稱號頒給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會更恰當一些,但是從攝影機之前到攝影機之後,相信沒有人比克林伊斯威特走得更風光精采。在《陌生的孩子》(Changeling, 2008)上映之際,讓我們來看看這位大家熟悉的銀幕硬漢對他自己的導演風格和演藝生涯有什麼樣的看法。
这部讲述生者与与逝者谋求沟通的影片,在美国和法国的公映取得预料之中的好评,在“老牛仔”伊斯特伍德看来,巨大的天灾无可预计,人祸亦是难以避免,承受巨大创伤的世界并非从此苍茫破败,“以后”并不只是个时间上的概念,它更预示了一种对未来的希望,来自于对亲人的款款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