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之日》Days of Heaven(1978),泰伦斯·马利克
标签: Terrence Malick
他看到了上帝触摸的荣耀和自然万物表面的陌生。
当泰伦斯.马立克的《通往仙境》在2012年威尼斯电影节上亮相的时候,几乎没有多少人会预料到这部距他前作《生命之树》才一年出头的新作会来得如此地迅 ,要知道在这之前他每部作品的间隔至少是五年。
马力克用碎片化描绘了一幅散漫寂寥的画象,一定要用语言概括的话,画的主角是贝尔扮演的好莱坞编剧里克,他一直过着了无生气的好莱坞职业生活,现在又面临存在危机。
无论是爱还是反感其风格的人,都会发现与前两部作品如出一辙的《圣杯骑士》远没有《生命之树》那般恢弘深沉。
作为一部成长电影(bildungs roman),《生命之树》无疑是熠熠生辉的。影片始于一个序曲,介绍了其暗喻式的、具有联想性的结构,还有爱、死亡、忧伤和人类在“自然之道”与“恩典之道”之间做出生存选择,以期实现救赎的核心主题。
与其说泰伦斯•马利克是位电影导演,倒不如说他是个哲学家——但善于用电影论证抽象的哲学命题。
《约伯记》常常被电影导演所引用,小时候读过,但我不是基督教家庭出身,一直对于约伯的 故事难以理解,直到看到丹麦电影【亚当的苹果】(2005)才开始真正明白《约伯记》。约伯可以说是信仰的典范,完全正直,敬畏神,远离恶事。而且他得到 很多祝福:他有七个儿子,三个女儿,牛畜成群,仆婢迎门,而且有很多家产;在生活中是蒙了很多祝福的人,这“在东方人中就为至大”。
如果说泰伦斯凭借导演天才享誉世界,他40年职业生涯其实不过拍摄了5部电影。很有个性?当然。令人吃惊?一点不。他不是执导电影,而是将宇宙间最古老的故事再现:自然和人类最原始的形式关系。这通过他最新一部经典作品给出解释: 生命之树。
我觉得,马利克的这部影片超拔于其高度不平衡的电影生涯的其他作品。片中人与自然、物质与抽象之间的张力达到了完美的平衡。而马利克的哲学思索-对比他上一部《新世界》中几乎显得过分天真的表达-则是智慧的、先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