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ephilia海上影话】木卫二与叶航对谈《黄金大劫案》、《匹夫》和《杀生》

没人能在流沙上修筑城堡
%title插图%num

叶航:从“大船”说起吧,为什么《黄金大劫案》和《匹夫》在最后都出现了大船?神奇预言《泰坦尼克号》来袭?

木卫二:这个我在之前给媒体的文章有指出了,我觉得最大影响其实是来自《2012》,也就是世界末日年和诺亚方舟。至于和《泰坦尼克号》包括《超级战舰》撞一起,我想这个应该是纯属巧合吧。当然,也许和编剧策划都是同一拨人有关系?不过大船毕竟是源自好莱坞的影响,如今撞上好莱坞,刚好是回应挑战。我倒是好奇,为什么三个导演的作品都集中出现在上半年,包括之前写过的一个专题“中青代导演集体喷发”,还有王小帅、张杨、伍仕贤,再到后面王全安、蔡尚君乃至是台湾魏德圣,甚至我还觉得,整个2012年上半年的内地院线片,似乎看上去都还比较有料,值得严肃讨论。

叶航:最近几年,确实有不少影评人转型为编剧和文学策划的,评论和创作的壁垒在逐渐被消除,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就是给一些电影青年进入创作环节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它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因为写评论和写剧本还是有差异的,能看出问题并不代表能解决问题。当然,也有两块都做得很出色的人。

木卫二:对,我觉得《黄金大劫案》和《匹夫》的编剧都挺差的,尤其是《匹夫》,网上的负面评论大多是针对于它,觉得故事千疮百孔。我说它有两处关键情节都交代得不清楚,一是为什么进匪帮,再是为什么打鬼子。任杨树鹏的风格再强烈,故事一垮台,人物就陷进泥潭当中。至于《黄金大劫案》,我有个简单评价,那就是“没人能在流沙上修筑城堡”,当他脱离了中国的现实,他的人物和故事好像都站不住了。

叶航:《黄金大劫案》的编剧还是专业编剧,而且是宁浩常年合作的那拨,王红卫、岳小军、邢爱娜等,但这个剧本确实是宁浩所有影片里最薄弱的一次。

木卫二:《黄金大劫案》有那么多位编剧,居然还出现了那么多硬伤,实在比较难以理解。有说法是《无人区》彻底没戏后,宁浩急需一个新作交代……身边确实有很多人对宁浩寄予深深同情。

叶航:《黄金》剧本上的问题我在给东方早报的评论里也提到了一些,人物和情节设置上的不合理之处比以前要多。可能是导演在转变期,把自己理性思考后的东西转换成感性的叙事方式,也需要一个适应、熟练的过程。因为这部片子外面是讲劫黄金,底下其实是想讲一个年轻人的成长和牺牲,片子要完成的任务比之前的“疯狂”要高。

木卫二:有人说,《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是宁浩的水平,《黄金大劫案》也是宁浩的水平,一个导演的水平有好有坏,这本身是正常的,你同意这种看法么?我觉得这是推诿,不能因为一个人身上有长有短,那就掩盖了一部电影的失败。

叶航:“失手”的说法我觉得不太靠谱,一个导演的创作期很长,有的甚至达五六十年,高低起伏是很正常的。拍得好和拍得不好都在体现导演的的水平,因为水平本身就不是一个固定态的东西。那像奥逊威尔斯处女作《公民凯恩》就是他的最好作品,之后都没法超越,之后就一直算失手?

木卫二:所以按照你的说法,其实宁浩这次是有想认真说点东西,结果呈现出来的反而不尽如人意了?我比较同意云中的说法,宁浩是一个能拍七十分分电影的导演,但在《黄金大劫案》上面,他拍成了三四十分。生搬硬造不说,很多地方也看得出偷工减料,转场粗暴,前后不接,就连煽情方式都来得非常刻意。

叶航:这么说吧,“疯狂”里,宁浩也有他想说的东西,他其实是一个想问题很理性的导演,但之前的片子里他把这些东西藏起来了,“石头”里有对现实问题的指涉,但仅仅是点到为止,故事好看为主,所以很自然,没断裂感。但这次他思考的东西,有点形而上的东西往外露出来了,还露得比较明显。

木卫二:对,我觉得这个不能用失手或者说创作水平的状态起伏来解释。

叶航:而且导演在题材主题或者表现手法上的转变都会有一个过程,有的人快,有的人慢,比如说索德伯格、诺兰这样的,能比较快递从独立制作转到商业制作,但这个和好莱坞的体制,和他们的成长、教育背景还有整个美国的电影文化都有关系。但在我们这里,这个会比较复杂一点,有的导演转型,却一直转不过去,很尴尬。比如马俪文,拍文艺片,质量都还不错,但一换到商业片,每部都砸口碑。这个转变的困难,有的是导演想变,却有欲迎还拒的心态,其实并不甘心完全放弃之前成名的东西,那些被外界肯定的东西。还有外部因素,比如以唯票房做唯一指标,能力重要,但心态一样很重要,这个心态既包括导演、制片方,也包括评论人和普通观众,都需要一个平和的心态,不能太急。

木卫二:关于宁浩就是小东北之类的说法,是不是宣传和评论的有意拔高?

叶航:我觉得不是拔高,小东北确实是宁浩,他把他对青春的反思设置进了这个人物里面,而且这个在宣传上没什么帮助,宁浩比小东北有名,借名气往往是没名的借有名的,哈哈。

木卫二:但普通观众似乎看不到,这只是一出东北方言的剧目。

叶航:其实这种对应关系还是比较明显,不算是过度诠释,比如小东北片子里有转变,从混混到英雄,宁浩的电影不是也在转变么?小东北失去了爱人和父亲,宁浩《无人区》也是个大的挫折。

木卫二:我始终觉得,《黄金》的问题还是内地电影的一个症结,就是所有从业人员和影评人都在呼吁的剧本不行。以斯皮尔伯格的《战马》为例,虽然是一个很烂俗很落伍的故事,但是它的叙事手法却是通俗流畅的。宁浩以前的“疯狂系列”也能够合格,但在《黄金大劫案》上面,我觉得像范伟、刘烨等人物都是比较游离的,至于富家女的神出鬼没,这些实在无法容忍,在明白导演思考的东西以前,我对故事本身已经毫无兴趣。而回到你刚才说的宁浩转变问题,他可能有变化的需要,但我觉得在杨树鹏和《匹夫》身上,他倒好像是出奇的一致,比如《匹夫》和《我的唐朝兄弟》都挺像的,也是被骂着说学了姜文学什么黑泽明,这一回学了更多的导演和电影,结果批评声音这么尖锐。网上打分,《匹夫》确实比《黄金大劫案》和《杀生》要低出太多了。

%title插图%num

叶航:形式和风格大于内容,这是杨树鹏两部片子给人的感觉。他很追求个人风格,这个不是坏事,但必须在合格叙事的基础上。是说合格,还没要求优秀,类似你说的《战马》,就是合格,但算不得优秀。

木卫二:我觉得在这点上,《杀生》是合格的,确实眼下口碑也要好出很多。尽管悬念解答得不是让人很满意,不过它始终有一种支撑你看下去的动力,而在《匹夫》上,导演似乎在自问自答。

叶航:用个不太妥帖的比喻,用三个字来形容这三个导演的新片,杨树鹏是“玩”、宁浩是“编”、管虎是“说”,杨树鹏是玩风格,宁浩是编故事,管虎是说寓言。最先进入这三个导演的东西,分别是风格,故事和主题。这些是创作缘起和出发点的差异,并无好坏之分。问题是,杨树鹏玩风格有点玩过了,宁浩呢,这次故事又没编好,管虎说出了他想说的那个寓言,但稍微晦涩了点,复杂了点。

木卫二:基本同意,或许他们的差异也是导致个人期待的原因。相比那些山寨“疯狂系列”的烂片,我觉得杨树鹏的路线还是值得肯定,有点在商业片玩作者电影的意思。宁浩是一张打得出手的导演牌,我们自然要求更多。至于管虎,他确实很有野心。还有,我注意到几部片子的时间背景都在民国时候,有说这是《让子弹飞》的影响,我倒觉得更多是出于审查的考虑,因为在民国,什么都可以发生。

叶航:《让子弹飞》的影响也许是有点,审查的影响也会有,这个情况其实很难去揣测的,只有创作者自己清楚。如果担心出问题就会选择让故事的背景离开“当下”,但古代也是脱离当下现实,像那些古装大片。这三个导演也许也是看中民国这个时代的特点:乱世,跟他们各自想表达的主题有点关系。

木卫二:乱世这个定义,也是脱离了当时的时代,无非一个空壳。多数中国导演实在找不到反映现实的方法,只能避开当下,这点上,我真是挺佩服伊朗的《一次别离》。我还看到有人去考据了《黄金》的各种细节,结果也是经不起推敲。说说《无耻混蛋》吧,《黄金大劫案》和《匹夫》都被指责抄袭了这部片子,我是觉得,内地的编剧导演们还玩不起用电影来拍电影。

叶航:借鉴没什么,有多少东西是原创的呢?特别是类型片,本身就是旧瓶装新酒。昆汀还借鉴华语片、功夫片。区别就在借鉴得好不好。《疯狂的石头》就在借鉴中本土化了,特别好。

木卫二:还有,三个片子都选择了泼皮混混这一类角色,表面上好像是一种巧合,不过回过去看第四代第五代的《本命年》、《红高粱》什么,其实也不是这批人的特例,它们能算是书写小人物么?

叶航:这种人物不是哪代年代、哪个导演的专利吧,这是一个经常被塑造的形象,有它特定的人物意义和表现方式。

木卫二:也有人说访谈里提到了侠,其实这和电影关系不大吧,油气、匪气倒是有的。即便说到侠义和抗日题材这种,顶多会让人想到那部意淫的《抗日奇侠》,回看这些年讲和日本人有关的电影,其实让人比较失望。再到《杀生》,我喜欢《杀生》还有一个原因,黄渤和余男的表演都充满感染力,尤其是黄渤,可以说是粗中有细。反观《黄金大劫案》和《匹夫》,演员指导方面比较欠缺。以《匹夫》来说,其实张歆艺可以说很有感觉,美艳匪娘,但导演好像挖得太浅了,成为了花瓶。

叶航:演员的能力当然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余男和黄渤的演技确实挺有说服力。另一方面是剧作有没给出人物丰富的诠释空间,《匹夫》的人物的性格大多缺乏个性,虽然外型很显眼,但实质上还是是有点单薄。

木卫二:所以说到最后,依然是剧本问题。另外,我比较欣赏管虎的创作态度,用杨德昌的话说就是:带种,拍电影的人要带种,他的态度是敌意的,电影里、电影外都保持一种敌意,不愿向观众妥协。前面你说到三部片子三个导演用了不同的切入方法,但从现在的市场反馈来说,好像并不是太成功,连三个还比较有追求的都这样,这样看来,国产片挺凶险。

叶航:还行吧,《黄金大劫案》似乎已经过亿了。

木卫二:我觉得他们好像打了三套不同的拳法……有的看中套路,有的看中实战打击,有的完全就是闭门练功。但对宁浩,仅仅过亿的成绩,还有比较一般的评价,多少还是退步了吧。

叶航:从这部的票房和口碑来看,确实是不如前面的片子。不过我倒不是特别介意这些,看他接下去的片子,可能制片方会对票房比较在意。

木卫二:但宁浩早前是被定义为商业导演,甚至谁谁谁的接班人之类。

叶航:我觉得还好,首先这部也不算败,只是没预期的好;其次,我还是说,一部好或者不好,算不了什么,多看几部吧。

%title插图%num

木卫二:《匹夫》算成功还是失败,你觉得杨树鹏还能继续走这种路线么?《杀生》呢?

叶航:杨树鹏可以追求他喜欢的个人风格,就是剧本可以做得更扎实点。《杀生》我觉得故事其实可以讲得更通俗好懂点。

木卫二:我在想,如果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杀生》的姿态是不是会低一些

叶航:也未必,它的剪辑其实有些问题,他要讲的寓意,其实和叙事方式没关系,不像有的电影,讲述方式直接和主题挂钩,比如《罗生门》。

木卫二:剪辑问题的话,我觉得《匹夫》也有存在,虽然呈现了几个精彩段落,但在整体上,它似乎让人精神不振。尤其是结尾攻打日本军营,实在拖泥带水。叙事方式上,《匹夫》和《杀生》似乎还有一些相似,都是由一个人物的视点带出。

叶航:《匹夫》最大的问题在剧本,这个在后期怎么补都补不好,行为动机、情感逻辑和人物是没法在之后修补的,倒叙、顺叙其实不是关键所在。

木卫二:所以,我们还是说回了剧本。

原载于《城市画报》 304期

木卫二

专栏作家,影评人。《南方都市报》、《城市画报》等媒体供稿。华语电影传媒大奖评委,华语青年影像论坛选片人。参与编著《华语电影》系列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