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太平洋》:身披机甲,保卫地球

RIM9
除了巨大机器人和巨大怪兽,《环太平洋》吸引我的当然是特效大场面。工业光魔为首的好莱坞公司,打造出迷幻的、冷调的夜景。有人这么形容说,机甲和怪兽的每一次冲撞,它们都像烟花绽放一样耀眼,划破了黑暗长空。如果内地电影院的灯泡足够亮,相信大家都会被香港大战的气势所震慑到。70末80初观众要是有小朋友,尤其是小男孩的话,那么,在IMAX屏幕面前观看《环太平洋》,那将会是21世纪珍贵的电影记忆。那就像一个从未接触过大自然的人类,突然撞见了狂奔的野兽。
  
  相比之下,电影的剧情故事似乎不值一提,明显的通俗低龄。虽然有神经通感、双人操作驾驶等细节,也算得上闪光之处,但是,它们都被划归为基础设定,观众相信即可。次要线索是两名怪咖科学家,他们继续扮演最后一分钟营救的角色,实属意料之中,当真没啥好说的。他们和怪兽有了亲密接触,却没有以续集彩蛋的形式另行交代。这部电影的彩蛋,它真的只是搞笑彩蛋,而不是什么怪兽产卵,小怪兽破壳而出。
  
  于是乎,《环太平洋》最吸引我的还是导演托罗的一份童心,就像《功夫》的结尾,全赖情结、肆意而为。众所周知,怪兽片并非时下流行的类型片。有关机甲的片子,除了日本ACG,真人电影也基本没有。偶有迈克尔·贝这样的工匠,倒也能堆砌出一些特效大片,却毫无营养。
  
  无数人在走出电影院会还是要这么问:干嘛要用拳头打怪兽,人类不仅有热能武器,还有其他杀伤力超强的家伙,何苦用这么原始的肉搏方式去和怪兽对决。答案恐怕有些不近人情,毕竟,打怪兽就打怪兽,打怪兽哪需要那么多的理由借口?作为一名电影观众,谁考虑过怪兽的感受。再不然,富二代为何要拯救地球、维护世界和平?外星人的事情,为什么要砸到地球上来解决?所以,《环太平洋》是一部不能多想的电影,图个爽,满足下机甲爱好者和特摄片拥簇就是了。如果你还考虑科学原理和现实逻辑,那么,它们在电影里是不太行得通的。
  
  我对《环太平洋》当然有不满,除了美国机甲大显神威,歼灭怪兽数量更多的澳洲机甲和中国机甲,它们的发挥空间实在有限。尤其是中国机甲,惨死的方式(仅次于俄罗斯机甲),恐怕会让本土观众深感痛心。好在,托罗似乎也没想去考虑海外观众的心理投射,不看三位华人驾驶员,完全没有给正面特写,横竖都是死跑龙套的命。话虽如此,真正狂怒的大概是日本国影迷,作为机甲文化的输出大国,除了贡献一名女驾驶员,这部电影看上去似乎和它们没什么关系。但要这么说起来,韩国人也坐不住,还有环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国家都坐不住了,因为这部电影根本就没它们的事。谁说怪兽是无差别攻击,它也还是有挑地方的。
  
  但如果你就此认为,《环太平洋》只是玩一发的爆米花电影,满足下美帝人民——那好像也搞错了。这部电影的致敬不仅在结尾字幕,引用内容之多也属罕见(这才是北美水土不服的终极原因)。被翻译成“天马流星拳”的火箭飞拳,其实是出自《魔神Z》。至于那个后方控制室的“天童”,其实该是直接致敬《电童》。小细节尚且如此,什么《机动战士高达》、《EVA》、《铁人28号》、《哥斯拉》之类的就不用多说了。更有甚者,难道《环太平洋》里的香港,不正是《攻壳机动队2》里的香港街道?更不用说,托罗还是个怪兽迷,他痴迷于制造各种奇形怪状的怪物。遗憾在于,除了飞龙怪,其他怪兽给人的印象还是不够强烈,尤其是海底那三个家伙。
  
  说到这里,相信很多人也看出来托罗的问题所在了。他像个海边拾贝壳的小孩,满足于上天和前人赐予的礼物,却忘记了开创自己的新天地。不计特效场面,《环太平洋》并非那种开天辟地的类型电影,也没有在人物身上做深入挖掘。巨大机器人打巨大怪兽,放到五十年前都让人感觉不新鲜了,电影所完成的也只是真人化,看上去更加逼真、震撼。
  
  但倘若观众明白前面说的原因,知道导演这份心意,那么,接受《环太平洋》也是件很简单也很快乐的事情。身披机甲、保护地球的梦想,那确实是孩提少年时代才会有的啊。

【原载于搜狐娱乐】

木卫二

专栏作家,影评人。《南方都市报》、《城市画报》等媒体供稿。华语电影传媒大奖评委,华语青年影像论坛选片人。参与编著《华语电影》系列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