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比特人2》:打造极致梦幻世界

hobbit2_text

必须承认,《霍比特人》系列电影,有点让人难以评价。

很多人会不由自主地拿它与《魔戒》系列比,其实,《霍比特人》与《魔戒》的目标观众群不同,后者面向成人读者,而前者主要是作为一本少儿故事书写的,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两部作品是完全不同的定位。这种分别,决定了两部作品从故事基调到叙事方式等各方面都有差异。

这种差异自然也应该反映到电影中——如果单从“忠实还原原著”这点来考量的话。问题是《魔戒》拍摄在前,观众已有先验的预期,认为《霍比特人》应该与《魔戒》一脉相承,这种预期是如此的强大,以至于即使熟知原著差别的彼得·杰克逊及其团队也不得不做出妥协。将不算长的300来页的小说改编成近9小时的三部曲电影,不排除有商业利益上的考虑,但也有让《霍比特人》的架构与基调向《魔戒》靠拢的努力。比如说,为了增强《霍比特人》的危机感,编导添加了不少有关魔君索伦的情节,让观众将本片相对轻松的冒险故事,与《魔戒》中更宏大的叙事联系起来。同时,为了将原著章节式结构改编得更适合电影表现形式,避免观众对“过关式”冒险的审美疲劳,编导也额外加入了一些风花雪月的情节,以丰富剧情元素。

对《霍比特人》如此改编的看法,可谓见仁见智。就个人观感而言,魔君再临的沉重感,其实对影片叙事并无很大推进作用;有时候效果甚至相反,让剧情变得破碎而拖沓;特别是当灰袍巫师甘道夫要去对付索伦那头时,让人不禁质疑整个“灭龙”行动的意义。此外,硬给矮人袭龙夺宝的简单目标套上历史使命,也多少限制了各矮人角色的鲜活特色;事实上,除了领头的索林和有浪漫故事的奇力外,这一集中其他矮人基本面目模糊,沦为过场。当然,也有可能在编导的三部曲设定中,各角色的作用是有跌宕起伏的,没准在第三部中,所有增添的、撒开的线索都会完美地收拢。但至少就单集而论,在完成度上会有些遗憾。

不过,粉丝们可能不太会在意这些剧情编排和处理上的不完美,因为另外有完美的东西让他们沉迷,那就是影片所展示的栩栩如生的中土世界。原著作者托尔金的过人之处,部分在于他把奇幻的故事当成真实来写,为此不惜构筑那个世界的整个历史与风土人情,包括语言。彼得·杰克逊在拍电影的时候,也完全承袭了这种精神,而且将他的坚持贯彻到了整个制作团队。这种“以最大化的真实呈现最奇幻的世界”的执着,从最小的道具细节,到色调布光的质感,及至特效画面的细腻就更不用提了。可以说,从来没有哪部奇幻作品能像彼得·杰克逊团队创造的中土世界这么有“亲和力”,它让观众觉得那个世界是既神秘又熟悉,每次欣赏,都像是探访老朋友、甚至是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让人充满温暖的期待,那种感觉真的很好。

要营造极致的梦境,单纯将一切表现得很真实是不够的,还得有趣味在其中。电影中的趣味,说白了就是挑逗观众心理:不止是尽力表现观众想看的元素,还得让这个过程充满变化;同时,还要赋予一定的逻辑性来稳固这种趣味,好让观众在回味时依然觉得很好玩。这些彼得·杰克逊在本片中都做到了,比如说片中那“蜘蛛森林”场景的些许恶趣味,“大漂流”时令人惊叹而好玩的动作编排,及至恶龙发飙时那种山崩地裂的压迫感,都蕴藏着无数精巧;能让不论是单纯追寻刺激的“画面党”,还是乐衷于研究表现手法的“技术帝”们,都像守财奴发现了宝藏似地可以沉溺其中。而细心的“考据帮”们,也能从情节桥段的安排中,体会到编导的良苦用心:一些在原著中无需过多解释、但如果照搬到电影中会略显突兀的情节,在影片中得到了妥善地修补,比如片中甘道夫的临时决定和恶龙的报复方式,就比原著交代更充分些。

所以,与其佯装高端地品头论足,不如放纵自己沉溺一把;毕竟,能享受如此极致的梦幻世界,机会实在不多。

原摘于《大众电影》

(编辑:段进宇)

红袖添饭

非电影专业,非电影相关工作。蹲点米国帝都为接应英勇的人民解放军而作准备。看电影主要为怡情,顺便码字写些废话骗奶粉钱。《看电影》《环球银幕》《电影世界》《大众电影》《中国新闻周刊》、网易、时光网、搜狐、腾讯、凤凰等诸多媒体都被骗过,目前正以凌波微步逃避各方人马追杀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