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题目: 《霍比特人:史矛革荒漠》:呸!
作者:Devin Faraci
来源:http://badassdigest.com/2013/12/09/the-hobbit-the-desolation-of-smaug-movie-review-ugh
译者:扬花点点 校对:龙猫公子
《霍比特人:史矛革荒漠》(The Hobbit: The Desolation of Smaug)犯了很多宗罪,但其中最主要的要数马丁•弗里曼(Martin Freeman)令人匪夷所思的戏份减少,可他扮演的却是你所熟知的、那个作为片名出现的霍比特人——比尔博•巴金斯。
在这套庞大的三部曲中,《霍比特人:史矛革荒漠》作为中篇并没有延续比尔博•巴金斯的历险,而是讲述索林•橡木盾(Thorin Oakenshield)和莱格拉斯(Legolas)的故事,前者在原著中只是个配角却在电影中成了主角。事实上这部片中角色的主次程度也按以下顺序:索林,塔瑞尔(Taariel)——用以拉长三部曲而全新捏造的精灵,甘道夫,莱格拉斯,最后才轮到比尔博。有人可能对此提出异议,认为与比尔博相比,长湖镇(Laketown)的巴德(Bard)在片中有更深入的发展,戏份也更多。我可被这个有力论据所动摇了。
彼得•杰克逊(Peter Jackson)淡化弗里曼的角色也在意料之中,当你看到他强化的都是些什么就清楚了:罗里吧嗦甚至大肆充斥的CGI特效片段,这看起来只是他在《金刚》(King Kong)中恐龙踩踏场面的精神延续。对于当代电影而言,如果精彩刺激、惊险有趣的动作片段的黄金标准是《夺宝奇兵》的卡车追逐戏(这确是一段执导得很完美的片段,因此作为黄金标准当之无愧),那《霍比特人》中的动作片段就称得上反面“标杆”了。暗中推进的更庞大动作叙事中,卡车追逐戏只是推动高潮的其中一小环,而在《霍比特人:史矛革荒漠》中,如滚下山的巨石的动作戏都保持向前冲的势头,但并没有些许差别,没有节奏变化。忙碌,混乱,并且依靠不断增加的卡通视觉画面,《霍比特人:史矛革荒漠》的大场面(比如整整持续了他妈20分钟的那些)集结了喧哗与骚动,以及过时的陈腔滥调,毫无意义可言。
让我们回顾下“酒桶追逐”片段:比尔博和矮人们躲在空酒桶中,从幽暗密林精灵(Woodland Elves)的大厅逃逸而出。——在J•R•R•托尔金(J.R.R. Tolkien)的原著中,这一段故事就这些;而在彼得•杰克逊的电影中,众人不仅被精灵守卫追捕,还被一整支半兽人大队追得更远。当矮人——已然成为难以顾及的乌合之众——漂流到下游时,他们理应是半兽人和精灵这场持久战中的主角。虽然矮人们偶然出现在这场动作戏中,但主要还是莱格拉斯和塔瑞尔的戏。摄影机完全不接地气地聚焦于背景板,而对那些活生生站在绿幕前演矮人的演员面部一扫而过。包围他们的是像素化数字特效人物,整个过程不仅打破了物理定律,还剥夺了我骂脏话的权利。在这场戏中,每次莱格拉斯出现在屏幕,然而另一支奇迹般的弓箭却很技术地以不可思议的、愚蠢而耍酷的方式射杀半兽人,还每个直接爆头。然而,这样最终令人麻木——没人从中受伤,以上只说明一个问题:莱格拉斯除了飞天以外,无所不能。
你可能会辩解,上述的不正是莱格拉斯在“魔戒三部曲”中所做的吗?但不同之处在于上述大杀四方的表现,在“魔戒”系列中还是用得比较收敛的,而在《霍比特人:史矛革荒漠》中他如橡皮球一样弹跳,向真实或CG做出的半兽人大肆射出CG箭,在这刻全取决于这部片的奇思异想。这部片让我想起《魔戒3:王者归来》中的帕兰诺平原战役(the Battle of Pellenor Fields):在那场戏中,杰克逊喜欢大量使用并依赖于光怪陆离而引人入胜的CGI特效,而这凑效了,因为当时这些特技对我们来说很超前。我们看到这场戏耗资巨大,以致在后期投资变得过度庞大,但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另外,在这场战役中,每个角色都有所体现。除了不断凌驾于众人飞奔的莱格拉斯(当然,他在这部片中也做这事),你还可以看到梅里(Merry)在这个英雄史诗的迷你版,还有皮平(Pippin)在“刚铎的城墙”的悲剧故事。这巴洛克式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并且大获人心。而“酒桶追逐”这场戏,差太远了。
本片尾声还有一场动作戏更为不合逻辑,更没有意义,就是矮人在孤山底部试图逃出史矛革的魔爪并与之抗衡那场。我一直不太确定“酒桶追逐”那场戏到底在搞什么鬼——之前丢盔弃甲的矮人们忽然之间却拥有武器,但我肯定某处剧情是可以解释这点的,只是设计得不够好罢了。但到了孤山那场戏根本没有办法搞清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是个视频游戏场景——逃出恶龙占据的大厅,抵达矮人熔炉,点燃矮人熔炉,去其他房间并按X键,用其他方法燃起熔炉、对抗史矛革,获得通关奖励。太可怕了!结合电影的前后情节来说,这整场戏都是不合理的:索林想出点燃熔炉的计划,却没有解释为什么或需要什么才能点燃熔炉。这场戏接连不断地抛出一个又一个无意义的动作,简直是耸人听闻的无意义之巅峰时刻。这部分叙事弱爆了。观众需要知道矮人在干些什么,或者了解孤山的地理问题,或至少清楚这场戏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观众一概不知,只有喧哗与骚动,如此云云。
如果说本片的动作戏都显得空洞和糟糕,那电影的其余部分相对而言反而没那么糟糕。杰克逊自信观众对索林,塔瑞尔与奇力(Kili)(或菲力Fili,反正是矮人美男之一)间干柴烈火般的罗曼史很感兴趣,甘道夫调查的那些我们早知知晓的“阴谋”是观影动力。也许不错,但我更想看到比尔博,更多的奇思妙想,而少些“魔戒”系列的典故。但这部电影里还是保留了跃马客栈(Prancing Pony)和戒灵王(Morgul)的武器,还有太多莱格拉斯、索伦(Sauron)的戏份;当甘道夫调查戒灵坟墓引出索伦、吉姆利(Gimli)的线索,这些情节就显得过分渲染、过分冗余了。
如何冗长?当剧情发展到长湖镇时,并没有解释当地政治情况——而这是出现在电影加长版中会让人觉得专业,但在影院放映时却只是略显多余的情节。而杰克逊将所有的一切都过度复杂化,剧情甚至要用比计划多三倍的时间去诠释。有些情节,如比尔博差点将孤山钥匙(dwarf key to Erebor)踢下山,令我心脏一紧,自行脑补接下来的十分钟将是矮人吊在悬崖上设法捡回钥匙的戏。事实上是索林捡起了钥匙——真心是一系列烦琐冗长的动作戏中最有节制的一刻了。
电影中最好的段落直接取材于原著,但结果却显得不得其所。比尔博和史矛革的对话是很精彩,但比尔博的的台词风格却与之前大相径庭,显得十分突兀。之前接近三百分钟的电影里何时出现过这么个甜言蜜语的霍比特人?另外,他在整部电影的动作戏中都充当了背景,因此“酒桶骑士”的自我介绍根本找不到情节根据。这个桥段在原著中之所以说得通,是因为托尔金大花笔墨,但在电影中却没有相当的叙事铺垫。我喜欢这个场景, 但这让电影其它不足显得更刺眼了。
《霍比特人:史矛革荒漠》让人觉得彼得•杰克逊正处于个人危机当中。他迷失于CGI特效和故事拓展中,没法把握到曾让“魔戒”系列取得成功的叙事基本要素。“魔戒”三部曲样样到位,可谓小说改编电影中的代表作,电影减少了繁枝末节而专注于庞大的故事体系,引人产生巨大的情绪共鸣。而《霍比特人:史矛革荒漠》改编自短小故事,却被杰克逊过度鼓吹,如一个由单车打气筒充气而起的卡通人物。如此,电影当然维持不了小说的本来形式,也显得支离破碎了。
但彼得•杰克逊怎会没发现这些问题?当他拍摄无谓的“比翁之屋(Beorn’s House)”之访,以及摄像机悬浮于CGI数码大黄蜂后面的片段时,难道他从没质疑过拍摄这些的目的?难道他从来没想过为什么,在一部几乎三小时的电影里,他尽是没完没了的抛出无叙事意义、无剧情需要的CG镜头,而这些对于他在该片的重心——硬塞进电影中的蹩脚追逐剧情来说,只是一个轻微的喘息?
恭喜你,千禧世代(Millenials)的胖子!你成功拥有属于自己的令人失望的前传三部曲。如卢卡斯(George Lucas)的《星战前传》系列,前传电影迷失于电脑特效之中,也把正传电影赖以成名的精髓丢掉了。栩栩如生的中土世界完全沦为卡通。《霍比特人:史矛革荒漠》中有个场景:在一个CGI打造或是看起来过度调色的空间(反正就要达到完全虚拟的效果)中,两个无比笨劣的CGI强兽人在对话。我当时就很想给自己俩耳光——你说你为啥要看这部卡通!当我看《魔戒》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身临其境于中土世界。我甚至觉得可以插个手柄,但《霍比特人:史矛革荒漠》更像我会狂按手柄跳过的过场动画,因为老实说——谁他妈在乎剧情啊,打就是了。
【关于作者】:作为一个有十年丰富经验的网络写手,达文以高调、不妥协和坦诚的风格著称。尽管有时会激怒他的读者,但大部分时候都令他们会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