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那边几点》:散文式地情绪抒发

蔡明亮

《你那边几点》是一部让人看得很不耐烦的片子。当然,它也延续了蔡明亮一贯的风格,尝试在漫无目的的故事叙述中尝试建立观众的情绪,并由此表达导演自身想要倾诉的意义。

在文学层面,这可以看做是一部散文化的作品,故事很简单,只有基本的线条:小康父亲去世后,迷信的妻子始终相信丈夫的魂魄会回到家中;小康在卖表时遇到了要去巴黎的湘琦,湘琦买了他手上的一块表,此后小康莫名其妙地对巴黎的时间产生了好奇;而湘琦一个人在法国也过着孤单的生活。故事就这样讲述了三个人的故事,人物与人物之间的联系非常薄弱,通过小康建立联系。尽管小康与母亲同属于一个家庭关系,可以家庭生活的疏离让两人在各自的空间里生活;小康与湘琦更是只有在买表买表的交易行为中建立了联系。三个人孤独的在各自的空间和时间中生活着。电影不停地展现他们各自的生活细节:母亲一个人买烧鹅,在家里烧香关灯,等待丈夫的回来;小康怕黑半夜不敢上厕所,一个人在晚上吃宵夜,一个人开车听广播,一个人收集时间;湘琦在法国语言文化的障碍,一个人在旅馆里生活……他们几乎没有与人交流,也很少说话,这些一个人生活的不同画面叠加起来构成了整部电影。于是电影就如同散文般,在内容上很难产生连续性,但是又保持了情绪的一致。

观众不难从影片中感受到人物的孤独,这种孤独甚至成为了一种情绪上的境界。一方面,孤独来源于人物本身的行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本就产生了孤独感;另一方面,孤独来源于影响的表达方式,大量固定长镜头的运用,使得叙事变得极其缓慢。人物在不动的镜头下完成一系列完整的动作,如小康撒尿的镜头,导演一定要从开始到结束地呈现出来。而且镜头经常距离人物有一段距离,也就是人物处于后景中,物体或人物与观众的距离被拉远,这样造成了观影上的疏离感。人物行为和影视技法的结合,共同营造了影片的孤独感。这些孤独不断的累加,即使没有升温,也会通过数量的积累来影响观者的情绪。这样的叙事,你会以为“故事”可以没完没了地持续下去,因为没有一个可以去结束它的结局。

蔡明亮的高明之处在于在这样的故事和情绪中延伸出很多他想要表达的面向,这些面向使得电影有了内涵和深度。比如人物的孤独感,这是影片直接想要传递的情绪,这样的孤独与王家卫镜头下的孤独类似,是在现代都市社会的产物,人与人之间缺乏交流,造成情感的疏离。每个人都有一个心灵的空洞,需要找东西去填补。于是有了一些怪异的人物的怪异行为,他们执着地去追寻或等待某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以填补自己心灵上的空洞。正如小康对于时间收集的执念,妻子对于丈夫的迷信等待,过期的凤梨罐头和醉生梦死的酒。

不仅如此,蔡明亮也在影片中去表达“父亲”的缺席。这是台湾社会典型的议题,也是在台湾新电影中导演不断表达的主题,侯孝贤《儿子的大玩偶》,杨德昌《海滩中的一天》,甚至后来李安的 “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他们都在讲述在一个父亲缺失的社会中,“我们”要如何成长,何去何从。《你那边几点》中父亲的去世,小康犹如一个小男孩,怕黑,举动幼稚,没有了父亲,便也没有人去引导他成长。湘琦的背景影片没有介绍,但是她一个人在巴黎生活着,没有朋友和亲人,犹如孤儿一般。结尾处,一位父亲般年纪的男人出现在广阔的电影背景中,他凝视着湘琦,然后凝视着镜头,然后转身离开。不妨将他视为“父亲”,他看着湘琦和代表观众的镜头,他留给“我们”的是一个背影,他没有参与到“我们”中,没有参与“我们”的生活,没有引导“我们”如何去成长。父亲的背影,只是暗示“我们”需要时间自己去成长。影片最后致辞“先给我的父亲,小康的父亲”。当然,这既不是导演的父亲,也不是小康的父亲,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父亲。

此外,关于时间的思考,空间和记忆的关系,家庭生活的冲突,都可以纳入蔡明亮对于影片内涵的表达。蔡明亮通过这样一个极为简单,不着边际的故事,和游离的影像处理,阐发着他对于现代社会的思考。

杨沛

爱丁堡大学电影策展硕士,90后,处女座。翻译,影评,编辑,运营,飘飘荡荡,在电影世界里还居无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