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眠》评论 (Winter Sleep, 2014)

%title插图%num
《冬眠》剧照|©️AP
“我相信电影中的谎言会很容易被聪明的观众看穿。电影中的不真诚和错误会很容易显现出来。一个人必须考虑观众会看出一切,而且至少要为和你一样聪明的观众拍摄电影”。这是土耳其导演努里·比格·杰兰在一次记者访谈中说过的。可想而知,当一位电影导演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始终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那么他的作品自然不会有太大的瑕疵,不,或者说至少他明白自己在真诚而又真实得为聪明如己的观众讲述一个都能理解的故事。这样的一位导演,他的成功自然水到渠成。因为随着他作品的推陈出新,他的创作也愈发成熟。 2014年5月24日,杰兰第五次入围戛纳电影节的电影《冬眠》摘得了主竞赛单元的金棕榈最佳影片奖!
《冬眠》是部不同于杰兰以往作品的电影。杰兰一直被称为土耳其电影界的孤狼,一方面是他较为腼腆不善交际的个性,另外也是他始终坚持独特影像风格的执着让他的电影几乎很少有别人能够随意干涉。多年来都是他自己或者他妻子伊卜鲁·杰兰主笔剧本,而早就以摄影师出名的杰兰更是对影像视觉烙上强烈的个人风格。《冬眠》之前的作品,他基本上是以悠远空旷的长镜头外景和人物深刻的表情变化来衬托孤独疏远的人物关系,人物对话往往极为简短,而他的镜头画面也正因为寂静而呈现出一股“感性和诗意的奇迹”(《世界报》关于《五月的云》的评语)。但是在《冬眠》里,他第一次将人物对话设置成电影的主要内容,在三个半小时的电影里,用了将近三个小时进行了几场极为精彩的对话,而在不断进行的对话中,观众又再次见识到了杰兰对于电影艺术追求的真诚。
影片的主人公艾登是一位退休演员,经营着卡帕多西亚的一家酒店,也算是富甲一方。电影以艾登汽车玻璃被砸而引发的一场吵架开始, 通过艾登与姐姐、妻子和好友的几场对话(或者说是思辩)将剧情慢慢推进。在各场对话中,艾登与其他人的辩论更像是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解剖,同时更是他心底多年沉寂心灵的复苏过程。通过对于生活,理想,爱情和本性的探讨争执,艾登最终实现了自己人性的升华。电影最后,他从自己心灵的冬眠状态过程中苏醒过来,不仅和年轻的妻子重归于好,也正式开始了自己酝酿已久的关于土耳其剧场历史书本的写作。
但光凭精彩的对话内容显然不是电影摘取金棕榈的原因,因为对话类的精彩电影已有先例。罗曼·波兰斯基2011年入围戛纳主竞赛的《杀戮》甚至就是以人物对话来进行的。重要的是,对话人物和场景以及内容的安排彰显了杰兰卓凡的导演掌控能力,电影对话由人物群像进行深度和广度的拓展,从游客、艾登姐姐、艾登妻子、好友以及他的穷亲戚哈马迪。每场对话都是对艾登在电影中的各种行为的辩解,也因此通过多维度丰满了艾登的形象,同时也由对话中的矛盾激辩展现各个角色的思维志趣和不同的行为逻辑。何况每场对话进行都极其美妙,导演用光线和角色位置进行室内场景的设置,主次方的角色转换,微妙的人物神态变化等等,在导演精美的画面中完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对于人生、人性和生活理解的广阔性”(引用自贾樟柯导演对电影的评价)。
在用对话进行复苏人性冬眠状态的同时,杰兰继续用他擅长的室外场景和环境进行了精致画面的设计。卡帕多西亚美妙而孤寂的美丽景色在杰兰的镜头下面再次呈现出对人物性格的烘托。《电影摄影师》杂志曾经评价过杰兰早期作品《远方》(2002年)对于风景画面的摄像“混合着乔伊斯的都市麻木,艾略特的《荒野》,以及《等待戈多》残酷杂耍的传统,也许更重要的,是痛苦的寂静和表现主义的安东尼奥尼式的冷静风景”。事实上,尽管外景画面在《冬眠》中并不多,但是依旧可以看到熟悉的“痛苦的寂静”和“安东尼奥尼式的冷静”。更为重要的是,即将来临的大雪封山半年在空间上逐渐让万般生物进入冬眠状态,包括艾登这个以接待游客为生的旅馆,可是自然困境下的生物却从身体至精神以及对存在状态的认知上完成了从冬眠状态的苏醒。这种对比的设置如此巧妙而充满哲理和诗意。电影的最后,艾登让受困的马儿奔向自由,和年轻貌美的妻子完成了和解,正式开始执笔创作酝酿已久的剧场史。这个转变,不仅仅是艾登的,也是所有现场观众的。
杰兰的《冬眠》既具契诃夫小说的巧妙文思,又兼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沉重哲思,用完美的自然主义风格画面实现了欧洲电影大师们的迷人气质,它不仅完美得宣告了欧洲又一位电影大师的地位,也是对以真诚创造电影的诚挚回报。电影,终究是真诚为本。

tati

旅居丹麦,深度影迷分子。